【漏網歷史】 明朝辱國之戰

文/蒲雲空 |2020.05.28
1474觀看次
字級

文/蒲雲空

敵人來了!

嘉靖三十四年(西元一五五五年)六、七月間,一股倭寇由浙江沿海竄入嚴州、衢州等地,接著由安徽的蕪湖、馬鞍山一帶,直抵南京城下。南京守軍出城迎敵,一連兩仗都大敗,兩個「把總指揮」被殺,士卒死了八、九百人。

那麼,敵人有多少?或許你不敢相信,只有區區七十二人!

這不是二、三百年後簽訂《南京條約》的時代,敵人倚仗著船堅炮利,咱們的裝備嚴重落後;這可是明朝中期,敵我雙方都以冷兵器為主。若說裝備,咱們顯然更占優勢:一路流竄的倭寇,無論裝備、實力,哪能與南京的駐防部隊相比?彼時的南京,可是大明王朝的「留都」哪!

更令人吃驚的是,七十二個倭寇,竟然「不折一人而去」(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卷十一)。

敵人去了哪裡?不太遠,就在南京城西南,地名「板橋」的一個村莊裡,他們興高采烈,胡吃猛喝,七十二人都酣飲沉睡——估計連崗哨也沒派,根本就不把明朝官兵放在眼裡。倘若南京守軍派細作偵察、瞭解到這一情況後,只須派一個將領率三、四百人悄悄進村,完全能夠將敵人一網打盡。可惜,當權的那些酒囊飯袋們早已被敵人嚇破了膽,他們在做些什麼呢?

南京全城戒嚴,十三座城門緊緊關閉,「傾城百姓皆點上城」,以加強防守;明明敵人早已離開,尚遲遲地不敢解嚴。駐守南京的將士有多少?從每月撥給糧食八萬石來推算,總有十萬左右吧?

記下這段史實的學者何良俊(一五○六~一五七三)是松江府人。他稱這兩仗是「朝廷之辱」。當時人記當時事,而且事情還發生在作者的家鄉一帶,何況作者還在南京與蘇州都生活過較長一段時間,應該說,是比較可信的。

大明王朝的軍隊素以擁有強悍戰力著稱,且別說戚繼光、俞大猷後來基本蕩平東南沿海倭患,即如四十年後的萬曆中期,不曾也派兵援朝(朝鮮),痛殲入侵的日本軍隊麼?

那麼,是什麼原因使明軍丟人現眼,在南京城下打了這兩場辱國之戰?

首先看看嘉靖帝朱厚熜,他雖在即位之初頗有作為,可是到後來為求長生之術而大興土木,齋醮不斷,二十餘年不見朝臣,致使政事荒怠,奸相嚴嵩得以長期擅權。當倭患嚴重時,嘉靖帝在「聖旨」上碰到「倭」字時,都寫得極小極小,似乎這樣一來,倭患也就愈來愈小,不足為慮了。

嚴嵩的乾兒子趙文華進獻幾條平定倭患的「妙策」,第一條就是派遣官員到江陰、常熟祭祀海神。嘉靖帝聽信嚴嵩的推薦,將這一「重任」交給了趙某,並讓他借此機會偵察敵情。不懂軍事的趙文華到了前線,不但胡亂指揮,還排擠、誣陷抗倭名將張經與鄭天寵。鑑於趙某的巨大權勢,官場中人紛紛向他行賄,趙某得以「顛倒功罪,牽制兵機」,致使「紀律大乖,將吏人人解體」(《明史.奸臣傳.趙文華》。

更可恨的是,就在這年十月,嘉靖帝竟然聽信嚴嵩、趙文華等讒言,將彈劾嚴嵩十大罪狀的大臣楊繼盛與張經、鄭天寵一起,綁赴刑場處斬!直到嘉靖帝死後的隆慶初年,三人才被平反昭雪。名臣名將的淒慘結局,怎不令前線軍民寒心!

另據《明史.外國傳.日本》所載,這股流竄到南京的倭寇,「不過六、七十人」,證實了何良俊所言不虛。然而,這「六、七十人」竟能流竄數千里,殺死殺傷明朝官兵將近四千人,直到八十多天後的當年九月,才在蘇州附近的楊林橋被明朝軍隊包圍,全部殲滅。

昏暴之君與奸佞之臣互相勾結,連威震敵膽的岳飛也難酬「直抵黃龍」、還我河山之志,大明王朝在昏君佞臣的主導下,打了兩場規模不大的辱國之戰,有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