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圖書出版市場鬧的得風風雨雨的金石堂與出版社角力,近日因出版社大老出面,以大家各退一步落幕。
如此結果並不令人意外,畢竟一個是掌控通路,另一方是製造生產,各取所需和唇亡齒寒的關係很明顯,若不妥協,只會落得遭「雙殺」,但從長遠看,國內圖書出版市場就真的能太平嗎?
嚴格而論,台灣的文化生了重病,國內圖書出版及閱讀人口式微,有如日積月累的重症,既多且雜,不單是報章報導的圖書出版過盛(剩)與消費停滯,甚至走下坡的重病,還包含國內作家不長進,及各級學校的國語文和作文教學,未能誘導和培養學生透過文字洗滌靈魂與感動人生。
筆者在公共圖書館服務,觀察到國內作家愈來愈不能寫出進入讀者心靈的作品,輕浮、言情、唱老調、耍嘴皮及圖文書卻成為主流,若以成人書和童書區分比較,前者是向下沉淪,後者是向上提升,而在語文類的成人書中,西洋又勝過本土。
所以當圖書通路和出版商摩擦時,大家卻忽略了沒有優質好書與用心作家,書市仍陷在有如「199吃到飽」,和新車(書)上市就打折漩渦中。
不必檢討國內學校教育,對學生文學欣賞與作文能力的培養,這些年來有什麼成績,因為真正的核心問題是,沒有文學只有科學,教出來的學生只是肉身機器人罷了,遑論人生內涵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