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縣政府為了挽救學生的國語文程度,從下月起增加國小的國語文學習節數,但這種積極「搶救國語文」的作為能否見效,不無疑問。
必須先了解「為何要搶救」?目前台灣搶救國語文已不僅是語文教育問題,更演變成意識形態的鬥爭,而某些團體因本位主義作祟,把非常基本的國語文教育,搞成複雜難解的方程式,若還附加「必須搶救國文」的理由,更容易使國文成為學童望而生畏的學習夢魘。
例如,台北縣長周錫瑋說:「今天不做,明天會後悔」、「自從國中基測加考寫作測驗,許多考生的作文慘不忍睹」,那麼,增加節數就會有效的構想,的確符合許多家長的需求,但是水回到「考試領導教學」的老路子,無疑是「揠苗助長」;而且,增加節數如果只是為了「矯正」火星文這種網路次文化,光是依靠加課,能否有效也是疑問。
台灣教育最大的問題在,大家都認為「只要有十分的投入,就會有八分的產值」,搞不清楚語文教育的目的,究竟是為了要讓學生考出好成績,還是要讓國人能聽說讀寫通順流暢?或是要和鄰近華人世界,比較誰的國語文時數多與教材厚度?如今增加節數是為了「搶救國語文」,那麼國人英文和數學能力降低、體能不佳,是否也要為此加課?
增加節數並不是增加語文能力的唯一辦法,強迫閱讀、寫作也不是有效增加語文能力的方式,「誘導」學童產生閱讀興趣,鼓勵發表意見及書寫,藉以增強成就感,才能加強學習動機,否則一味增加節數只是滿足家長需要,而非強化學生學習欲望,只是回歸「愈補愈大洞」的補習文化,恐怕會落得「竹籃打水一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