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智人40 學者布芮尼.布朗:與脆弱共舞 生命更堅強

楊慧莉 |2020.05.23
2261觀看次
字級
父母的工作是讓孩子感受到愛和歸屬感,而非表現完美。圖╱取自網路

文╱楊慧莉

從小我們被教導要表現堅強,於是我們擔心流露出自己脆弱的一面,以為這就是弱者的表現,也因此活得很ㄍㄧㄥ。今有美國知名學者布芮尼.布朗經多年研究,顛覆了此傳統認知,而她也終於與自己的脆弱面對面……

覺醒之旅
當一切都失控時


布芮尼.布朗(Brené Brown, 1965-)是休士頓大學社會工作研究院的研究教授,也是《紐約時報》暢銷書《脆弱的力量》(Daring Greatly)的作者。她對脆弱、勇氣、價值、恥感等議題尤感興趣,經多年研究,所獲結論深具開創性,在受到PBS、NPR、CNN等美國主流媒體的關注及推廣後,成為一門重要的顯學。有趣的是,她在研究過程中,也猶如歷經一場心靈的蛻變之旅,不僅徹底拓展她的感知,也改變了她的處世態度。

今天就來一探這位學者的研究精義和其奇妙的研究歷程。

人際關係是重點

來自美國德州的布朗,成長於有事就搞定或是忍耐的家庭環境。她一路念社會工作,從學士到博士,學術生涯中,遇到許多人的態度就是「生活一團糟,就甘之如飴吧」,但她的態度卻比較積極,「生活很糟,就整頓它」。而她所處的社會工作領域,有句俗諺,「工作不順,就隨遇而安吧」,但她卻想化解所有的不順,全力挺進。於是,儘管社會工作領域問題重重,她卻很興奮,覺得是她大顯身手的機會,她想了解那些問題,協助大家把生活搞定。

在當了十年的社工後,她發現所有問題都始於人際關係,也深信這是我們活在世上的目的和意義。當她深入關係的正面探討時,發現受訪者告訴她的都是一些破裂關係。比方說,她想聽聽別人戀愛的故事,受訪者說的卻是心碎的故事;問人們是否有歸屬感,他們卻告知一些遭拒的痛苦經歷。

關係受阻的原因

進入這個研究六周後,布朗覺得受阻,想先退出來,看看哪裡出問題。結果,她發現是恥感讓人對關係裏足不前,而且這種感受,人皆有之。而恥感背後的心念是自慚形穢,種種的不夠,不夠美、不夠有錢、不夠聰明等等。但如果我們想跟人建立好關係,就得讓別人看見真實的自己,這時令人難以忍受的脆弱感就上身了。

恥感、脆弱感,這些感受都讓布朗不悅,她想總有辦法克服。她決定要花一年時間了解這兩種感受,並想辦法化解。能夠解決問題讓她感到興奮,但事與願違,問題沒那麼簡單。

原本一年的研究後來變成六年。期間,她蒐集了數千個故事、做了數百個專訪等,六年數千個相關數據讓她對恥感有所了解,也明白其運作方式,於是出書、發表了一套理論。不過,還是有些問題。她當時把受訪者分成兩組:一組有自我價值感,他們有強烈的歸屬感和愛的感受;另一組也很努力追求這些感受,但他們總是覺得自己不夠好。兩組受訪者唯一的不同就在於,前者覺得他們配得。這讓布朗進一步研究了這些「配得」之人的通性。

自覺崩潰找協助

結果,布朗發現,這些自覺有價值的人都很有勇氣接受自己的不完美,且都懂得要先善待自己,才能對他人好,最不簡單的是,他們都願意以自己真實的樣貌與人交往;此外,他們還有一個共通點是,徹底擁抱脆弱感。他們對自己的脆弱沒有痛苦難受的感覺,而視之為必要。於是,他們願意先告白、願意投入一段關係、願意向人求助,儘管結果難以預料、沒有保證,但他們都無畏於身處脆弱的狀態。

這項發現讓布朗傻眼。她研究的任務是要人如何控制和預測自己的生命,結果卻適得其反,變成活著就該接納自己的脆弱,並不再控制和預測。這讓布朗感到崩潰。於是,她去看了治療師。

當她告知治療師她對脆弱感的不安和掙扎,希望尋求治癒的方法時,治療師卻說這種事談不上好或壞,就只需平常心看待,但她卻覺得難受極了。

她看到有些人因明白脆弱感很重要便投降,她知道自己不是這種人,也很少跟這種人打交道。爾後,她花了將近一年時間與這種不受歡迎的感受拚搏。最後,她輸了,但卻贏得更好的人生,難怪她的治療師曾提醒她,她並沒有因失控而墮入崩潰的情境中,反而是進入了一場心靈覺醒之旅。

去除障礙
重拾脆弱的力量


與脆弱感面對面後,布朗又花了幾年的時間搞懂那些全心擁抱脆弱感的人,他們做過哪些選擇,又是如何看待這種感受,而為何許多人都跟她一樣如此討厭這種感受?

身處脆弱的世界

布朗在社群網站放出關於脆弱感的提問「你如何定義脆弱感?」、「何事讓你感到脆弱」,結果得到的回覆,如「生病時跟老公求助」、「被拒」、「提出邀約時」、「等待醫師的回覆」、「被解雇」、「解雇人」等等。

從諸多答覆,布朗證實這就是我們所處的世界,總是無法盡如人意,讓人感到脆弱,而她也發現一個普世的文化現象:讓自己對脆弱感麻痺,一如面對傷心、羞愧、恐懼、失望等負面情緒,方法則是藉由無度的飲食,於是美國社會有很多過度肥胖者、成癮者、藥罐子。

但布朗從研究中發現,讓自己對這些情緒無感,也會同時鈍化我們對快樂、感激、喜悅等正面情緒的感受。而她也想弄明白,我們為何以及如何麻痺自己的脆弱感受。

結果,她發現除了藉助成癮,讓所有不確定之事變成確定,也是我們常做的事。

為了確定,許多事非黑即白,本位主義下,就變成「我對你錯」。政治上沒有對話,只有指責;如想擺脫痛苦不安,就極盡完美之能事。布朗坦承自己就是這樣的人,但根據她的經驗,這招根本就不管用,頂多挖東牆補西牆。

父母與企業作法

而追求完美,布朗認為,用在自己身上也就罷了,最危險的是套用在孩子身上。「每個人都是辛苦的來到這個世上。許多父母看到自己的『寶貝』,就想要讓他們擁有完美的人生,成龍成鳳,但那其實不是父母的工作。父母其實該告訴子女的是,『你雖然不完美,而且要為此生拚搏,但你還是值得擁有愛和歸屬感。』這才是為人父母的工作。」

布朗深信,一整個世代如果是用這種方式培養,今天的許多問題都將迎刃而解,而每個人不管做什麼都將對社會造成影響。

在她的研究裡,擁抱脆弱感的人基本上都身處不確定的情境裡卻仍孤注一擲,甘冒失敗的風險,但這些人也因而獲得了成功的機會。舉例而言,她曾採訪過女企業家蓋迪斯(Gay Gaddis)。蓋迪斯築夢踏實,三十年的苦心經營,創立了全美創新地位領先群倫的廣告代理公司T3。當布朗問她關於脆弱感之事,她直言,「當你掩飾自己的脆弱感,便失去了商機。」專訪快結束時,她透露,「企業其實就是展現脆弱的力量,而且每一天都是。」

完美和卓越不同

此外,布朗也在研究中發現完美主義和追求卓越之間的差別。前者是一種信念,相信只要把事情做到盡善盡美,就能免於責難、批判和羞愧的痛苦;基本上,就是想贏得別人的肯定,把成就化身為自我價值,總想取悅他人,力求表現。但追求卓越者則專注在自己的身上,他們想著如何精進自我。

「研究顯示,完美主義其實阻礙成就,它讓人害怕失敗、犯錯、無法符合別人的期待、被批評,其結果是讓人因羞愧而退出競技場。」布朗說。

她以自己的研究發現和親身經歷,鼓勵世人勇敢的展現自己的真實面貌,全心全意的去愛,對於各種懷疑,與其往壞的地方想,倒不如就以感恩的心情面對,至少脆弱感讓人覺得自己還活著。

她表示,如果始終不敢正視自己的脆弱而徘徊在人生競技場外,就要想想問題出在哪?是因完美主義上身、還是已經麻痺了、抑或是想控制一切?要走進人生競技場,不簡單,但唯有如此,我們才真正的活著;有脆弱力量的人其實並不知道走進人生競技場的自己究竟會得勝或失敗,但他們只想完全的投身其中。

她也提醒大家,人生在世最重要的是,相信自己本身已經完備,如此一來,就會因自信而不再尖叫,開始懂得傾聽,也會善待自己和他人了。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