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褚雖非曹魏的五虎將(張遼、樂進、于禁、張郃、徐晃),但也有「虎侯」、「虎癡」的封號。
建安十六年,馬超、韓遂叛曹,曹操率軍西征,先是西涼兵大勝,後馬超聽說曹營中有一「虎侯」,單挑許褚出戰。兩人大戰兩百餘回合,不分勝負,後許褚索性脫光衣服再戰,直到臂上中了兩箭才退入寨。事後馬超對許褚的評價是:「吾見惡戰者莫如許褚,真『虎癡』也!」這就是有名的「許褚裸衣鬥馬超」。(《三國演義》五十九回)
據《三國志》記載,許褚身長八尺(一八四公分),相貌雄偉,力氣過人,不僅曾以石頭擊退賊兵,還拽著牛尾走了一百多步。基本上這樣一個形象應該算是大力士。
建安四年,他曾跟隨曹操討伐張繡,奮勇殺敵一萬餘人;官渡之戰發覺有人欲謀刺曹操,迅速加以擒殺;討伐馬超之役,曹操危急,許褚先救操上船,再阻殺欲攀船士兵,船得以減重渡河。
其實無論《三國演義》或者《三國志》,都讓人看出許褚被誇張的程度。一是「裸衣」鬥陣;二是拽著牛尾走一百多步;三是奮勇殺敵一萬餘人;四是為救曹操,砍斷攀船士兵的雙手,以減輕重量。
如果二、三、四點均屬實,這個曾被曹操喻為「吾之樊噲(劉邦大將)」的「虎侯」,其實是很兇殘的。
徐晃原屬河東楊奉部下,歸曹操後,很快就在官渡之戰建功,誅了袁紹的兩員大將顏良、文醜。後來在蒲阪津(山西永濟東南)擊敗馬超,使曹操順利渡過黃河,馬超則遠投張魯。
此外與劉備的漢中之役臨危受命,擊敗蜀將陳式,使得曹軍轉危為安。不過徐晃一生中最具代表性的戰役卻是荊州之役。
建安二十四年(二一九年),關羽困曹仁於樊城,水淹于禁七軍,斬龐德,威震華夏。徐晃再度臨危受命,先假稱要切斷偃城(湖南襄陽北)蜀軍的退路,蜀軍自亂陣腳,不戰而退;再以聲東擊西之計--明攻圍頭、暗襲四冢,俟關羽欲救四冢時,徐晃趁機襲之,關羽大敗,失了兩城,蜀軍自投沔水(陜西沔縣)而亡者極眾。(《三國演義》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戰沔水」與《三國志‧魏書‧徐晃傳》角度明顯不同)
徐晃解襄陽、樊城之圍後,曹操讚曰:「吾用兵三十餘年,及所聞古之善用兵者,未有長驅逕入敵圍者也。」並將他比做春秋時代的兵法家孫武與司馬穰苴。
其實徐晃治軍一向嚴謹,有一次曹操至各軍營巡視,唯有徐晃部隊堅守崗位,無人為爭睹曹操而離營觀看,可以想像徐晃每次臨危受命在險中求勝,靠的就是平日嚴謹的戰備訓練。曹操為此,亦再次將他喻為西漢名將周亞夫。
操死後,徐晃曾大敗劉備軍於上庸,並隨司馬懿出戰東吳,擊退覬覦襄陽的諸葛瑾大軍。後卒於軍中,時為魏明帝(曹叡)太和元年(二二七年),可謂三朝元老矣!
張遼初期跟隨過丁原、何進、董卓,後歸呂布手下。《三國演義》寫呂布在下邳戰敗為曹操擒殺後,張遼毫無懼色正欲引頸就戮,卻為劉備關羽以「忠義之士」說服曹操刀下留人。此段感人至極。(十九、二十回)
歸順後的張遼不僅忠心耿耿在官渡之戰後替操掃蕩北方領土,討伐袁尚、袁潭兄弟,於建安十一年獲頒「蕩寇將軍」外,並與兩位大將于禁、樂進齊名。
後又隨曹操遠征烏桓,擔任先鋒,追剿袁尚、袁熙兄弟,並大敗烏桓。
在多次南征北討屢建奇功下,曹操亦對張遼的驍勇善戰極有信心。以建安二十五年的合肥之役為例,當時曹操遠在漢中,以信指示駐守合肥的張遼、李典、樂進,若孫權來攻,由張遼、李典出戰,樂進守城。
此一策略的用意是怕孫權大軍壓境,三人守城寡(七千)不敵眾(十萬)。故由張遼、李典先率八百敢死隊衝鋒陷陣,使孫權聞風喪膽,後吳軍果然十幾天都攻不下合肥,只好無功而返。由曹操與張遼間的一只書信可以想見君臣相知之深。
後曹操曾往合肥巡視戰場,佇立良久並嘆息不已,接著迅速調撥軍力增強張遼的守備,由此可知合肥之戰的兇險以及張遼和八百壯士之英勇。
看許褚、徐晃、張遼的一生,三國故事少了他們,實在遜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