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最前線】 為什麼孩子要自學?

文/林彥佑 |2020.05.12
5420觀看次
字級

文/林彥佑

這陣子,新冠病毒疫情延燒全球,台灣教育界也開始積極布局線上學習課程。無獨有偶,今年正逢新課綱上路,而課綱中提及的核心素養之一,便是「自主行動」,套用在學生的學習上,就是「自主學習」;如果將之運用在家庭中,便是希望養成吾人常說的「自動自發」,培養責任感。

自主行動的概念很廣,廣義來說,包括理解自我的身心素質和自我精進的方法、學習系統思考與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嘗試規畫執行與創新應變的方法;狹義來說,就是希望孩子可以自覺地完成一個行動方案或表現任務,不需要旁人提醒,就能有意識地覺察到這是屬於自己的分內責任,而能出於自我意願去完成。

在執行任務的過程中,不用聚焦於孩子完成的精緻度,因為「自主行動」強調的重點在於「自動自發」:在某時刻某地點該做某件事,不拖延、不抱怨、不指責,將分內的事準時完成。所以,做好固然可以給予獎勵,做不好也不用過於苛責;但是否能「自動自發」,則需嚴格檢視。

例如,我會要求孩子們,進到教室的第一件事就是將門窗打開,毋需老師提醒;聽到鐘聲,就要自動進教室安靜坐好;看到同學做錯事,就要主動告訴老師……簡而言之,就是我們常說的:「對的時間做對的事。」也許一開始需要多次提醒、磨合,但時間久了,師生間形成默契,孩子也養成習慣,自然就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

不論是家庭抑或學校教育,我們都希望孩子養成自動自發的好習慣,一旦養成,就不必再苦口婆心地一再提醒了,而師長的責任,在於「精緻化」孩子的行為。例如,孩子已經養成固定時間掃地,便可以再要求他如何把地掃得更乾淨;又例如已經養成主動剪報、寫眉批的習慣,便可再要求加入成語、名言錦句等。

在長期的教育實戰經驗中,我發現一旦孩子肯主動,師長就輕鬆了。而把這樣的信念延伸到「自主學習」上,便是要讓孩子在沒有老師的情況下,依舊能獨力、獨立學習。

以這次疫情而言,延後兩周開學,許多學校紛紛分享孩子們的自學方法。有的孩子說,因為老師平常有教如何找資料、畫重點,所以就算不能到學校上課,也能在網路文章或線上課程中閱讀、消化;有的孩子因為學習了筆記、歸納的方法,所以在家自學時也能用同樣的方式去分析、整合資料。這些,都是一種自主學習行為。

其實,當孩子有能力自學,他就有更大的能量去探索無垠的世界。曾有研究指出,十歲以前是「學習閱讀」,十歲以後是「閱讀學習」。前者指的是,十歲以前的孩子藉由閱讀獲得各種策略知識,以便日後能懂得如何學習;而十歲以後的孩子,便是運用之前所建構出來的策略,再去探索更多的知識。簡而言之,十歲之後就是「自學」的階段。

當孩子有能力自學,就能創造更多的可能。這十年來,出現了許多創新名詞:區塊鏈、大數據、行動支付、雲端計算、QR Code、YouTuber、AI、AR、VR等等,全都不是在老師的教導或正規教育體系中發明出來的;簡單來說,這些都是因自學行為衍生而來的。因此,我們應該允許孩子有更多自主發想,無論是真實情境的想像或是虛擬夢幻。

未來的時代將如何變化,我們無法得知,但是因為自學,乃至跳脫課本之外自行掌握的種種訊息,將會讓孩子有能力去開創新世界,以他們自己的方法去處理,以新世代的觀點去詮釋。十多年後,等孩子們更為成熟了,或許又會因此產生新的科技產品與資訊名詞。

「自學」所產生的力量,遠比我們所認知的還要廣闊,不僅僅是完成家庭作業、班級事務,它強大到可以引領潮流並帶動未來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