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24】隨堂開示錄 149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17 《道德經》的和諧思想 2-1 陝西「國際道德經論壇」

星雲大師 |2020.05.07
2108觀看次
字級
「國際道德經論壇」2007年4月22日晚間在中國陝西省西安市開幕,來自十七國的道教人士、專家學者匯聚,研究老子《道德經》。目前在華人地區外,日、韓、星、馬、越南、美國、歐洲等地,都有道教信徒。 圖/資料照片
「世界和諧」是所有人類共同期盼的目標,事實上,不只是人際之間需要和諧,就是人與大自然、人與社會,甚至個人的身心都需要和諧。一旦失去了和諧,自然界反撲、社會失序、個人身心紊亂,任誰都難以維持生存。圖/佛光山提供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17

《道德經》的和諧思想  2-1

陝西「國際道德經論壇」
時間:2007年4月22日

「世界和諧」是所有人類共同期盼的目標,事實上,不只是人際之間需要和諧,就是人與大自然、人與社會,甚至個人的身心都需要和諧。一旦失去了和諧,自然界反撲、社會失序、個人身心紊亂,任誰都難以維持生存。因此,無論族群、社會、國家,甚至不同宗教間,都應該摒除愛恨的分歧、怨親的疏離,發揮「同體共生」的精神,彼此和諧往來。
此次由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與中國道教協會共同舉辦的「世界道教論壇」,以《道德經》與「和諧世界」為主題開展。特別是《道德經》中的自然無為、柔弱無爭、致虛守靜等和諧思想,貫穿二千多年時空,融和成為中華民族的文化,影響深遠。
近年來,西方國家亦積極研究《道德經》,希望能藉由經中的思想啟發,建構和諧的世界。誠然,和諧社會的建設,是當今舉世人類所應共同致力的目標。以下,個人謹就《道德經》中的和諧思想,提出四點看法:

一、從虛靜無執到身心和諧。
二、從柔弱無爭到人際和諧。
三、從自然無為到政治和諧。
四、從慈謙無驕到國際和諧。

第一、從虛靜無執到身心和諧
一個人的身心如果不能達到和諧,必然成為人生苦惱的根源,進而對家庭、社會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如何維持身心的和諧,是我們每個人必須完成的課題。在《道德經》裡,老子提出了「致虛守靜」、「少欲知足」、「無執無失」、「氣柔滌慮」、「內觀自省」、「貴身」的觀念,這些觀念都是很好的方法,能夠幫助我們在生活上維持身心的和諧。
《道德經》十六章載:「致虛極,守靜篤。」「虛」、「靜」是形容心境的空明,整句話的意思是:我們的心原本是空明寧靜的,但因一己的私欲與外界的紛擾,使得心靈蔽塞不安,因此必須透過靜的功夫,讓我們的心恢復原本的清明。然而如何做修靜的功夫呢?首要做到「少欲知足」。老子在書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十二章)、「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勤」(五十二章)、「知足者富」(三十四章),指出了物質欲望使人昏憒散亂,少欲知足才是安心之道。除了欲望的減少,我們還必須做到不執著,因為「無執故無失」(二十九章),沒有執著就不會有失去的痛苦。佛經裡也提到我們對於親人的離去,痛苦難捨;對掉落的樹葉,卻無動於衷,這是因為對喜愛的人,有了愛染的執著,才會深感苦痛,因此想要擁有內心的和諧,必須放下外在的執著。
接下來,在修身上要做到「專氣致柔」、「滌除玄覽」(十章),也就是保持心平氣和,進而內觀自省,自察自覺,開發出心中的智慧,做到如四十七章所言:「不出戶,知天下……其出彌遠,其之彌少……不見而明,不為而成。」最後,再以愛己的「貴身」(十三章)精神,不縱情欲,修持自身,達到身心和諧,進而護己護他,尊重他人,以此精神來服務天下眾生。此舉與佛教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第二、從柔弱無爭到人際和諧
人際間之所以會有紛爭、不平,就是因為「你、我」的關係不協調。一般人都希望自己比別人偉大,因為有勝負之心,爭執就層出不窮。假使我們能懷著尊重、擁護、成就對方的心態,那麼人際間的相處,自然能化戾氣為祥和。因此,老子於《道德經》中所提的「柔弱」、「不爭」、「處下」主張,對我們在待人處事上,有著莫大的助益。
所謂「柔弱」,是針對逞強的作為而言,逞強者剛愎自用,正如老子所言「自矜、自伐、自是、自見、自彰」,而世間的紛爭,也多半在這樣的心態下產生。然而,強則易折,大樹雖高卻易遭強風摧折,齒牙脫落而柔舌仍存,因此老子提出「柔弱勝剛強」(三十六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七十八章)、「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柔弱的力量,如滴水穿石,似軟言慰藉,柔軟堅韌,無有不克。
此外,有感於世人爭逐高位,老子以「川谷之於江海」(三十二章)為喻,建議世人若能「處下」,自能謙虛容物,消解爭端。而「不爭」的觀念,亦同於此,所謂「不爭」,並非消極的徹底放棄、厭逃人世,而是積極地利益萬物而且功成不居。
歷史上,張良為漢高祖打天下,功成之後,節身引退;春秋時代,范蠡幫越王勾踐復國,事就之後,反而引退做陶朱公。國父孫中山先生雖革命成功,登上總統寶座,但他衡量時局,仍讓位給袁世凱,有這種功成不居的偉大胸懷,後來而能成為中華民國的國父,受到世人的尊敬和愛戴。
所以,人際間想要和諧相處,須人人從「柔弱無爭」做起。所謂「退一步海闊天空」,與人相處時,如能讓自心柔軟謙和,對事情不爭功諉過,對人我不分別計較,自然所到之處,皆受歡迎,人我之間,無比和諧。

第三、從自然無為到政治和諧
「自然無為」是《道德經》中很重要的觀念,意思是:任何事物順其自然,不加以強作妄為。引申到政治上,指政府的作為,以不擾民為原則,百姓安然暢適,才合乎自然。老子會有這樣的觀念,和他身處春秋時代,政治紛亂的社會背景,有著莫大的關係。
因此,他在《道德經》中提出了執政者的治國之道及理想國的政治,例如:
「治大國,若烹小鮮。」(第六十章)這句話意喻:為政之要在不擾民。(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