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契尼一八五八年誕生於義大利北部小鎮盧嘉的一戶音樂世家。他早年喪父,從父親的學生安傑羅尼和當地其他音樂家學習。按照家族的傳統,普契尼加入當地教會的聖歌班,並於十四歲那年開始擔任教堂的管風琴手。
一八七六年,他在比薩觀賞了威爾第的歌劇《阿依達》,深受感動之餘立志從事歌劇創作。一八八○年普契尼進入米蘭音樂學院進修音樂,追隨歌劇大師龐戚埃里學習歌劇作曲。他的音樂天賦很快被龐戚埃里發覺,並積極鼓勵他以第一部獨幕歌劇《薇莉》參與歌劇創作比賽。雖然作品在這項比賽並未入選,但卻獲得公演的機會,成為普契尼創作路上的一股推動力。
普契尼的歌劇創作主張取材於現實生活,偏向真實主義多於虛幻的神話題材。他的歌劇情節發展清晰而直接,隨著音樂的起伏而帶動觀眾的情感,單純之中充滿熱情。幾部至今家喻戶曉的歌劇包括《杜蘭朵公主》、《波西米亞人》、《蝴蝶夫人》、《托斯卡》、《修女安傑麗卡》等,每一部都有讓人耳熟能詳的旋律,牽動人心。
在創作的過程中,普契尼十分注重以音樂為歌劇營造恰當的氣氛,隨著歌劇情節的發展,而在音樂方面做出適當的變化,形成了豐富的色彩。當歌劇取材自異國背景,他謹慎地研究外來的文化,運用不同文化中的音樂素材,為歌劇創作了適當的音樂。以《蝴蝶夫人》為例,歌劇以日本長崎為舞台背景,敘述甲午戰爭時代,美國海軍上尉平克頓與當地藝伎巧巧桑的愛情故事。歌劇最終以平克頓辜負巧巧桑的愛情而巧巧桑自殺悲劇收場。普契尼為了更深入瞭解日本的傳統音樂,訪問了旅居義大利的日本人,研讀有關日本習俗的書籍,並取得從日本郵寄至義大利的音樂曲集及錄音帶,仔細聆聽研究,終於完成這部偉大作品。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普契尼對中國傳奇故事《杜蘭朵公主》產生濃厚興趣,著手創作這部歌劇。無奈創作未完成,便在布魯塞爾的醫院進行咽喉腫瘤切除手術,隔數日卻因心臟麻痹而結束了六十六年的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