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以譬喻說明藏、通、別教之「漸圓」義,現在繼續說明圓教之譬喻。
《涅槃經》卷二十七說:「雪山有草名為忍辱,牛若食者,即成醍醐。」草是譬喻正道,若能修道,即見佛性。此是譬喻圓教,不經四味層次,當下修持即成醍醐。
又於《涅槃經》卷第八云:「置毒於乳中,乃至遍於五味,皆能殺人。」即是四種理、教、行、證,隨根機、因緣,皆能進入圓教中。此是譬喻圓教的不定義。以上所說,是從漸頓的角度,說明偏圓之理。
接著,繼續從「權實」的立場,分析偏圓之理。所謂「權」是方便、權巧,暫時應用而已。「實」是真實,究竟之旨歸。
豎立「權」的方便,有三種意義:一、為實施權,二、開權顯實,三、廢權立實。如《法華經》中,以蓮華三種譬喻,象徵諸佛以一大事因緣出現於世,原為眾生修持圓教之一實止觀,但以方便故,說有三種止觀。
「權」的三種意義,就《法華經》跡門三喻來說:
1.為蓮故華,比喻為實施權,以蓮比喻實,以華比喻權,謂佛為顯一乘之真實,而施設三乘之權教。亦即佛以方便力示現種種法,其實為一佛乘,想令眾生知道第一寂滅故。
2.華開蓮現,比喻開權顯實。以華開比喻開權,蓮現比喻顯實。謂如來於法會座上,開三乘之權方便,以顯一乘之實義。亦即開方便,以示真實之相。
3.華落蓮成,比喻廢權立實。以華落比喻廢權,蓮成比喻立實。謂一乘之實教既顯,則三乘之權教自廢,即「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
故,「權」非如來度化眾生本意,祇為開三種方便止觀,顯圓頓一真實之止觀。若入真實,權之方便即廢。
為何要用權實呢?因為佛陀知道,眾生有種種欲望、種種根性,故以四種悉檀方便度化之。如:若有人想要聽聞因緣法,為他說藏教之理。想要聽聞因緣性空之理,為他說通教義。想要聽聞菩薩歷劫修行法門,為他說別教義。想要聽聞中道理,為他說圓教義。是名隨眾生喜樂欲望所說之法,亦名隨根機說之「世界悉檀」。此乃為真實而施設(權)方便,說真實止觀。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