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吳又可的瘟疫論

文/余遠炫 |2020.04.27
4748觀看次
字級

文/余遠炫

明朝末年瘟疫盛行,再加上民變與外患,老百姓的生活過得苦不堪言,影響最大的當然就是疫病盛行。古代所謂的瘟疫,包含著現代定義的多種法定傳染病,像是天花、瘧疾、登革熱、霍亂、鼠疫,甚至新冠病毒等都是,古人將他們統稱為「溫」症,歷代都有醫者研究溫症,希望解決百姓痛苦。

明代末年出現了一位研究溫症的專家吳又可,為那個苦難的時代找出一線生機。吳又可,名叫吳有性,又可是他的字,他是江蘇吳縣人。吳又可經歷了崇禎年間的大疫,他發現用傳統的「傷寒論」醫治病患,無法達到效果,而中醫理論中的「六邪」也無法解釋瘟疫感染的方式與途徑。他認為瘟疫非風非寒非暑非溼,是因為吸入異氣而產生的疾病,而這種異氣就是天地間的「戾氣」,且每個戾氣各有特性各自不同。

吳又可總結他醫治大疫的經驗,在崇禎十五年時,寫成了中國第一本討論瘟疫的專書,書名就叫《瘟疫論》。在西方細菌學尚未提出前,吳又可就認為,人因為空氣或接觸到了「戾氣」並吸入口鼻而產生疾病,所以治療瘟疫不能用傳統傷寒藥方,因為不對症,並須另尋方法治療。

吳又可親眼看到瘟疫的可怕,有人早上發病下午就死亡,感染瘟疫滅門滅族甚至滅村的事情也經常發生,蔓延的速度很快,吳有可因此採取隔離的方式,要病患遠離「戾氣」。他發明了稱為「達原飲」的藥方,方子裡使用大量的大黃,讓被隔離的患者服用,雖然會有腹瀉狀況,但也因此排毒,逐漸恢復健康。

吳又可認為瘟疫是從「戾氣」產生的,並透過空氣、接觸傳播病原。隔離病患,給予適當支持性治療,讓身體產生比抗能力,這個想法已與現代防疫觀念相符合,且領先西方醫學兩個世紀,但在當時能夠體認吳又可《瘟疫論》觀念的人並不多。

清代名醫葉天士,從吳又可的著作中得到治療溫症的啟發;《瘟疫論》後來也被收錄在《四庫全書》中,是中醫學領域傑出而偉大的作品。至於吳又可這位令人尊敬的名醫,進入清朝統治後,在順治八年因反抗薙髮令而遭殺害、他的妻子則攜子投河殉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