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義大利麵,營養又美味。圖/美聯社
【記者陳玲芳專題報導】今天是「世界地球日」,人們健康意識抬頭,加上環保議題、氣候變遷等因素,使得全球吹起「蔬食風」。尤其新型冠狀病毒肆虐,防疫成為全民運動,勤洗手、戴口罩、常消毒等外在防護固然重要,但最佳防護還是提高自身免疫力。專家指出,「吃素」是聰明的選擇,只要掌握幾項原則,就能輕鬆吃出免疫力。
吃素長達二十年的營養師張亞琳表示,很多增強免疫力的食物都是植物性的,因此若想提高免疫功能,每天攝取足夠的蛋白質跟蔬菜、水果,且盡量以色彩鮮豔的蔬果為主,多吃天然食物,遠離加工食品,就能透過飲食,強化自體免疫力。
動物蛋白質 易引發炎反應
張亞琳說,研究顯示,動物性蛋白質可能引發人體發炎反應,而慢性發炎已被證實和許多慢性病相關,且食用動物性蛋白質時攝取到的飽和性脂肪,也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而植物中豐富的「植化素」,能抑制發炎、預防慢性病。所以從植物攝取蛋白質,不僅能避免動物性蛋白質缺點,還能得到許多好處。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聯安健康廚房」主廚陳彥志表示,無論吃「素食」或「蔬食」,除了攝取適當的「澱粉」量和「蔬菜」量,他建議「蛋白質」的比重可以多一點。此外,油品要小心變質,避免高溫烹調,可用小火爆香、水煮半油炒或後添加等烹調法;辛香料的儲存也要注意,台灣氣候潮溼,建議放冰箱,不要放流理台、火爐邊,如此香氣較不易流失,也不易結塊。
還有,除了吃對食物,也應留意正確的烹調與保存方式,如「豆腐」開封後,沒吃完的話,不宜再放回原豆腐水中,要泡在煮過的冷水裡,且每天更換一次,避免變質;「天貝」也要保持在冷凍狀態,料理前再解凍,烹煮時也要煮透,避免發酵味過重。
聯安預防醫學機構營養師徐景宜表示,所有豆類中,除了俗稱「豆類三兄弟」的黃豆、黑豆、毛豆有較多蛋白質,其他豆類所含蛋白質較不完全,需與穀類中的甲硫胺酸結合,營養才算完整。因此,她建議將這些豆類與穀物搭配著吃,如紅豆飯、扁豆加鷹嘴豆飯等,才能形成人體必需胺基酸。
每天晒太陽 補充維生素D
她提醒,不同豆製品,因製造過程不同,營養價值也會有不同。例如百頁豆腐,因為添加許多額外添加物,且為增加軟嫩口感添加過多油脂,無形中已增加身體負擔,她建議食用「原型」食物,盡量以食材本身樣貌為主。
徐景宜說,「蔬食者」較「素食者」食用範圍較廣,因為涵蓋了「五辛」。 如果忌五辛素者,無法攝取蒜素,可攝取多種菇類(含黏多醣體)、富含維生素C食物如芭樂、柑橘類水果,或從保健食品中補充;含硫化合物部分,可食用抗氧化力強的十字花科蔬菜取代,如多吃綠白花椰菜、高麗菜等。
徐景宜提醒素食者,最易缺乏維生素B12與維生素D,前者一般發酵過後食物如天貝、臭豆腐均有,但含量仍不夠,建議以保健食品補充;後者,許多研究證實,維生素D與多種癌症、免疫力等息息相關,「晒太陽」是最直接方式。
她建議於上午十時前或下午三時後,不塗抹防晒用品,讓身體四肢曝晒在陽光下,每次至少十至十五分鐘。不過,據聯安診所統計三千多筆數據,發現台灣至少八成民眾維生素D不足,定期從保健食品中補充,效益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