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雲大師全集123】隨堂開示錄 133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12 當代宗教的實踐與發展 3-2

文/星雲大師 |2020.04.15
2126觀看次
字級
日本佛光山本栖寺秋景。圖/人間社記者道璞

隨堂開示錄─講座論壇 12

當代宗教的實踐與發展  3-2

宗教與當代世界學術研討會
時間:2003年9月17日
地點:日本佛光山本栖寺法輪堂

宗教講究的是淨化美。研究學問,曲高和寡,對一般大眾來說,用途有限。假如能培養小孩子從小喜愛音樂、書法、繪畫,即使是有形有相的藝術美,也具有潛移默化的功用。當然,還有一種無形無相的藝術,例如說話有藝術,懂得讚美人、歌頌人,也會促進世界的祥和,增添社會的歡喜。甚至人的姿態,也要合乎美感,不只是跳舞的舞姿才美,舉止動作能像菩薩一揚眉、一瞬目的安詳,都是美感。我們不也看過觀世音菩薩蹺腿的造像,人蹺腿不莊嚴,但是觀世音菩薩蹺腿,看上去卻不會不莊嚴,反而表現了他的美、他的自在、他的優雅,那是一種精神境界的展現。在韓國,有一尊很有名的思惟彌勒菩薩,在我們台北三峽金光明寺也有一尊,只要你走到他的面前,總有一種超越生死、超越時空的感受,無限的人生就在沉靜的思惟裡。
在我認為,藝術的生活是:穿衣,不一定要華麗,合身就是美;吃飯,不一定要佳餚美饌,只要擁有一顆歡喜心就會好吃。在我的一生裡,最歡喜吃的就是茶泡飯,只要配個醬瓜就感到美味無比。甚至有時候也覺得,一碗麵比一桌菜好吃。所以偶爾有人請我吃素齋,做了幾十道菜,我都是說:「謝謝你!如果你真的是要請我吃,就煮一碗麵好了。」
過去我還跟徒眾說:「不喜歡吃麵的人不可以出家!」為什麼要這麼說呢?意思就是,不要太瑣碎、太麻煩,出家的生活要簡單、要淡泊。總而言之,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臥之間,都要有美的思惟、美的行為,缺少了藝術的生活,心靈就會被煩惱占有。一個人心裡想的都是八萬四千煩惱,要能體會佛菩薩的真如佛性,也是不容易啊!
例如這一次我到韓國,問當地的法師說:「阿彌陀佛在西方極樂世界,藥師佛在東方琉璃世界,彌勒佛在兜率天,那麼釋迦牟尼佛在哪裡?」或許大家平時沒有想過這個問題,有人說:「釋迦牟尼佛在虛空裡。」虛空無盡,能容納佛的法身,但是你有看到嗎?也有人說:「釋迦牟尼佛在常寂光土。」究竟是在東方、南方、西方?你也不知道啊!當然,有人說:「在我們的心裡。」但是佛真的在你的心裡嗎?你心中真的有佛嗎?「佛在感受裡、感覺裡。」你有感覺到佛與你同在嗎?你吃飯,他跟你吃飯;你喝茶,他跟你喝茶;你走了,他也跟你走了?只要我們的感覺裡有一點佛,有法身、佛性、真如、實相,佛有慈悲,你也能慈悲;佛有般若智慧,你也能有般若智慧,那麼就是佛陀所在之處了。
第四、對信仰的生活要超越
最後要說的是,當代的世界對信仰要能超越。現今的社會,不論是哪一個宗教,都必須要有教主、教義、教徒,所謂「三寶」。一般人接觸宗教,多半是信仰一寶,三寶俱全很難,但事實上,三寶等於「鼎之三足」,要合起來才能立足。所謂「獨木不成林」,佛教講緣起法,單獨是不能存在的,世間萬物都是相互的關係。
有的人只拜佛,不信法,無論你說什麼,他都不要聽,他說:「我拜佛就好。」有的人專門研究佛學,不管什麼佛也好、法也好,他也都不去管,就只要研究。有的人只要拜師父,什麼道理、什麼佛祖都不管,「我只要有一個師父就好。」所以,現在各個宗教,一寶的信徒很多,二寶、三寶的信徒就比較少。其實,信仰要圓滿,必定要從三寶裡才能得到。
佛不是別人,佛是自己,所謂「即心即佛」,佛不要我們信他,何況你信他,對他能增加什麼呢?你不信他,他又會減少什麼呢?信佛就是信自己,就是對自我能有一個規範、一個目標。試問自己:我的人格、心性,能與佛同等嗎?佛性隱藏在我們的心裡,我可以把它開採出來,讓它跟我見面嗎?佛法是寶藏,我懂得用它嗎?在真理的面前,人人平等、同體、和諧,彼此都是相互的關係,是一體的。懂得佛法一體的真理,在必然性、平等性、普遍性的道理之前,大家互相存在,尊重包容,也就不分你是你、我是我了。
《金剛經》裡佛菩薩度眾生的悲願,我想只要拿幾千萬分之一來運用,世界就會和平。經文裡說:「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菩薩度眾生,不只是給他飯吃、給他衣服穿,還要給他得解脫,直到證悟涅槃,甚至到最後,「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不覺得他小我大,不覺得他是得度的眾生。可以說,《金剛經》說無相布施、無我度生,也就是把一個人的人格與所有大地眾生融和為一體。
佛教對當代人心思潮還不能全然發揮影響力,究竟是什麼原因?就以台灣來說,台灣的佛教並沒有多大的力量,人家都以為台灣的佛教很興盛,實際上,神道教才興盛,信神明的人很多,信佛的人反而少,當然信仰天主教、基督教是更少了。為什麼信神道教的人多?因為一般人基於貪求的心理,總覺得求王爺、拜媽祖:我要求富貴榮華、我要求股票漲價、我要求家庭平安……會得到幫助,其他宗教的教主,就不像王爺、媽祖一樣,你給我蘋果、給我餅乾,我就回饋你富貴榮華、金銀財寶。
因此,世界要進化,宗教信仰也要提升。以佛教來說,過去的人信佛,有的是看你的面子,你對我很好,你做的素齋很好吃,你建的寺廟很莊嚴,我才來信佛。那麼信了佛以後,人家在拜佛,我不拜也不好意思。
說到拜佛,這是佛教裡值得一提的問題,等於過去臣民向皇帝三跪九叩,慢慢地,這個拜,會把很多信徒拜了走,恐怕有的人為了不要拜,覺得最好不要和佛教接觸,就不來寺院道場了。所以,不要強求人家一定要拜佛,禮拜是很自然的宗教行為。
即使拜佛,心態也要正確,不應該向佛祖求功名富貴、求得到一個意中人、求事業順利、求家庭平安……不應該把佛當作一間保險公司、一間銀行,予取予求。宗教信仰不是這樣的,不能建築在貪瞋痴上,應該要奉獻、犧牲、利人,才會有流傳的價值。因此,現在我對國際佛光會的會員大眾提倡,不能老是停留在拜佛、信佛、求佛的階段,應該要「行佛」,行佛之所行,學習佛菩薩「割肉餵鷹、捨身飼虎」、「難行能行、難忍能忍」的精神,為眾生犧牲奉獻。
我們宗教界對當代的世界,縱使有高深的理論,如果普遍的群眾不容易懂,也沒有用處。所以,我就簡單地提出:在物質生活上,要淡泊一些;在精神生活上,要昇華一些;在藝術生活上,要豐富一些;在信仰生活上,要超越一些。(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