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哪裡來】 過於浪漫的假設─ ─水猿理論(下)

文/史鈞 |2020.04.08
1716觀看次
字級

文/史鈞

上次提到體型較小的水生哺乳動物基本都有體毛此外,凡是徹底失去體毛的海洋哺乳動物,都長年生活在水中,比如鯨魚,很少有人看到牠們在岸上走動。而有毛的水生哺乳動物則不然,牠們都是半水生動物,在水中吃飽喝足之後需要上岸休息。

水猿只能是半水半陸,因為牠們有一個致命的缺點,就是不能飲用海水,為了尋找淡水,就不得不時常爬上岸來,意味著牠們完全沒有把體毛脫掉的道理。至此,用水猿理論解釋人類脫毛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一般而言,一個系統理論只要有一點被推翻,其他方面也就危險了,但是水猿理論支持者開始從人類現有的性狀尋找證據,比如很多人都喜歡玩水,而猿類則不同,牠們很少在水裡玩,不得已要經過一片水域時,也是小心翼翼步步驚心,牠們擔心水下的危險,特別是鱷魚。有些醫院甚至提倡孕婦在水中生產,生下來的小孩見水就游動起來,這被拿來視為人類曾經在水下生活的重要證據。但是孕婦可以在水中分娩而嬰兒沒有生命危險,只是因為胎兒在子宮裡就處於羊水環境中,他們對游泳並不陌生。並且,已有觀察表明,猿類並非全都怕水,日本的猴子專門會去泡溫泉。只要條件許可,黑猩猩也喜歡在水中嬉戲,儘管牠們到了深水區就會沈底。

文化現象還是生物現象?

對水的喜愛與恐懼更多的是一種文化現象,而不是生物現象,無論人類還是猴子,基本如此。水猿理論還認為,在水中站立更省力氣,所以導致人類直立行走,並為離開大海進入原野叢林狩獵打下了基礎。但現實很殘酷,現有的水生生物都不方便在陸地行走,海象和海豹之類的龐然大物上岸以後就成了巨大的肉坨,每移動一步都要付出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所以,在水中練習直立然後上岸行走這一說法雖然可以想像,但全無事實依據,特別是沒有化石參考。

另外一個爭論來自呼吸,水猿理論認為,人類有自主控制呼吸的能力,即有意識地深吸氣和憋氣,似乎是為了滿足潛水的需要,其他靈長類動物都沒有控制呼吸的能力。或者牠們有這個能力,但只是我們沒有注意到。

然而動物學家不客氣地指出,人類對呼吸的控制只是出於奔跑的需要,在長途奔跑追擊獵物時必須控制呼吸,否則就會出現供氧不足。所以這一能力根本與潛水無關,只不過偶爾用於潛水而已。就像你的手指可以用來挖鼻孔,有時也可以用來摳腳一樣。

那為什麼其他靈長類動物沒有呼吸控制能力呢,原因也很簡單,因為牠們很少長距離奔跑。在密集的叢林中並不需要長途奔跑能力,否則將會很快被樹幹撞死。黑猩猩整天都在慢吞吞地吃樹葉,就算要對猴子發起攻擊,速度也不是太快,而且時間不長,大多在短時間內解決戰鬥,牠們沒有必要控制呼吸,正常的通氣就可以保證充足的氧氣供應。另外還有一個強力的反證,鳥類也有控制呼吸能力,因為鳥類需要在空中長途飛行,所以對氧的需求變化很大,對牠們來說控制呼吸很重要,但並不能據此就認為鳥類也有水下生活經歷,儘管有的鳥兒確實會下水,就像有的人確實會游泳一樣。

永遠保持質疑精神

說到現在,好像水猿理論基本一無是處,但是同學們還記得那個露西嗎?她後來成了水猿理論的救命稻草,根據挖掘結果來看,露西似乎是被淹死的,她的骨骸躺在蟹螯中間,與鱷魚和龜的卵混雜在一起,卻沒被猛獸咬傷的痕跡。這似乎符合水猿理論的預測,但是現在考古學家連一塊水生猿化石都沒找到。

水猿理論也不是沒有優點,它雖然不符合科學邏輯,但卻很容易理解,也符合人們的日常觀察,所以一直有人抱住不放,現在仍有很多支持者對這個理論感興趣。同學們不妨利用學校上下課的時間,跟老師或同學們討論此話題,腦力激盪一下!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