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一年,台灣省教育廳的中華兒童叢書出版了林良先生所寫的《爸爸的十六封信》,這本十分軟性、親切、具文學性的「親職書」,長銷不衰,由於兒童讀物編輯小組撤除,終結了中華兒童叢書的出版,二○○六年國語日報以新版推出此書,三十多年來新意不減,一直深受歡迎。
今年初,李瑞騰和他的公子李時雍結集了父子專欄對話,出版《你逐漸向我靠近》,為新世代親子溝通最好的示範。李瑞騰是中文學界知名學者,也是活動文壇評論家;公子李時雍,大學讀社福,後來轉向進入台灣文學研究所。就在這個兒子面臨重大抉擇的人生轉折階段,父子在人間福報以專欄方式進行長達一年多「父曰」與「子說」的短文六十篇對話活動,並結集成書。在「父子兩地書」中,我們看見這對父子的互動:兒子緩和而敏銳的表達對生命的感受與困惑,並真誠的自我追尋、自我探問;相對的父親透過文字表達他的理解、引導與支持,於是父子的心互相「逐漸靠近」。
劉墉、劉軒父子在《We Peo ple》雜誌進行【兩代對話】單元,陸續發表「現代人的寂寞」、「更相似!更相容!」、「抽象的男人,寫實的女人」、「抽象的男女,現實的人生」等等。劉墉在作品《超越自己》中提到,劉軒十五歲那年因怒氣搥破玻璃桌而鮮血直流,劉墉見狀衝上去抱住他喊「爸爸愛你」才讓劉軒冷靜。至於當時提筆寫「超越自己」系列的動機,笑稱是因為有劉軒這麼「混球」、「調皮搗蛋」的兒子,當父子間有衝突時,只得忍下脾氣寫文章,再拿給劉軒看,當作溝通方式。
在新出爐的《兩滴眼淚的幸福》中,沈春華親自執筆揭露與兒子安卓與女兒曼達的親子故事,也透過這本書重新檢視身為「母親」的角色!
原來他們的名字叫媽媽
當紅女主播 慈母光環顯現
沈春華花了三年的時間,寫下與兒女間相處的親子成長故事,取名《兩滴眼淚的幸福》。記者會當天,李艷秋、葉樹姍、陳藹玲當紅女主播都前來共享喜悅。李艷秋說面對親子問題,天下母親都有一樣的淚水、一樣的悲喜,兒子現在已經十六歲,相當獨立,偶而放學時候擁抱一下,身為母親的就感到莫大的喜悅。
提起《兩滴眼淚的幸福》,沈春華說,兒子鼓勵自己說:「我不會在意你怎麼寫我的,你想做就去完成它。」所以這本書侍奉兒子的「聖旨完成的」。在書中他提出幾點親子互動的參考:1.不斷檢視母親的角色,2.給孩子空間就是給自己空間,3.找回簡單的快樂,4.陪孩子走過低潮。
《紅樓夢》開頭有一首「好了歌」其中一句是「世人都曉神仙好,唯有兒女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雖然此說並非百分之一百必然,卻也八九不離十,道盡天下父母對子女的痴心迷情。時代變遷,社會互動模式也有所不同,看著坊間陸續推出的這類出版品,可以想見為人父母的「操心」,畢竟是永遠無法消失的「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