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大智慧】 恩過不相補(上)

文/嚴崑晉 |2020.03.31
1512觀看次
字級
春秋時代,趙國邯鄲城的百姓在元旦這天紛紛向城主簡子(趙鞅)進獻斑鳩。簡子十分高興,對每一個來進獻的人都給予厚重的獎賞。圖/Vita

文/嚴崑晉

春秋時代,趙國邯鄲城的百姓在元旦這天紛紛向城主簡子(趙鞅)進獻斑鳩。簡子十分高興,對每一個來進獻的人都給予厚重的獎賞。有位門客不明所以而問原因,簡子說:「我將這些進獻來的斑鳩在正月初一放生,以表示對生物的恩德。」門客說:「百姓們知道您要用放生來彰顯自己的好生之德,所以爭相捕捉斑鳩,結果在競爭的過程中造成不少的死傷。如果您放生的用意是要讓斑鳩存活,不如從此禁止人民捕捉。捕捉來再將牠放生,如此一來,放生的恩德是補償不了殺生的罪過啊!」簡子說:「你說得對。」

放生的行為應當是出於自己的「不忍心」,這是人一生下來就有的,即孟子所謂的「惻隱之心」。好比一個小孩子在河邊玩耍,突然失足掉入了河裡。凡是看見這一幕的人,都會於心不忍,會不加思索地或是呼喊,或是伸長了身手,或焦急的想著各種方法,甚至不顧一切跳入河裡,只為了要將這小孩救出,不為任何目的。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正是這個道理。同樣地,看到被捕捉的飛禽走獸,見到牠們掉入陷阱,因受傷而無法脫困,又不忍心看著牠們成為獵人的食物而拯救之。孟子說:「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可見,像放生這般積極的救生行為與持齋吃素的消極不殺生行為,皆是出自於人良善的本性,本能自覺地付諸行動,不為任何功利目的。尤其像放生這樣的善舉,本是應該會去做的事,不必張揚,更不需要任何的回報,因為在拯救生命的當下,內心的欣喜已是上天最豐厚的獎賞了。

中國古代在儒家教化與道教文化影響之下,放生已經成為一種積功累德的習俗。佛教傳入中國之後,視戒殺放生是慈悲不殺的具體表現,一方面可以長養慈悲心,又可為被拯救者種下累世被救度的機緣,可謂功德莫大。自隋朝天台宗祖師智者大師勸募放生池,唐代四明知禮大師撰放生文、立儀規,放生已成為佛教的宗教儀式,在宋代普遍地流行。然而放生法會往往由信徒籌資購買魚鳥等生物,促使商人大量捕抓,明末清初甚至出現商業化的情形。九年代保育意識日益普及,放生所帶來的生態物種失衡、環境破壞,已成為社會輿論及保育議題。近年來有人所舉辦的放生法會,見諸於報章媒體網際平台等批評的文章,即是顯著的例子。

(待續)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