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觀史】清朝最後的疫線生機

文/余遠炫 |2020.03.23
1404觀看次
字級

文/余遠炫

清宣統2年,西元1910年的10月,在清朝的大本營東北哈爾濱,中俄邊境的一個小村落,幾個遠從1百多里俄國伐木場來的工人投宿在邊境小城,沒多久工人竟離奇死亡,接著小城死亡人數出現愈來愈多,並向外蔓延,連日本、俄國等列強,都想趁機主導疫情並干預政權。

清政府負責外務的官員施肇基,擔憂日、俄假借醫療調查名義入侵,特別找來在天津陸軍軍醫學堂擔任幫辦(副校長)的伍連德醫師,擔任疫情調查總醫官。伍連德祖籍廣東台山,後來隨父親移民南洋英屬馬來亞,立志習醫的他,獲得英國劍橋大學醫學博士學位。施肇基找他擔任總醫官,這個職位一定要由華人擔任,這叫做政治正確。

施肇基找到對的人了,伍連德開始調查死者的死因,他帶著助手到發生第一起案例的傅家甸進行調查。原來當時有關內移民,到中俄邊境捕捉旱獺(土撥鼠)回來之後就染病死了。伍連德懷疑是鼠疫,為了查明真相,伍連德進行祕密解剖,因為當時社會認為死者為大,解剖屍體被視為大不敬,他很隱密地解剖一名嫁給當地人的日本女子屍體,並且發現鼠疫桿菌的蹤跡。

確定是鼠疫,但病例數卻不斷上升無法下降,他懷疑這場鼠疫有可能透過飛沫傳染,是鼠疫類型中的肺鼠疫。有一位法國籍的醫師想要取代伍連德,並質疑伍連德的飛沫傳染判斷。但施肇基信任伍連德的指揮,外籍醫師憤而離開,但沒多久這名醫師也染鼠疫去世,原來他為人看病沒做任何防護,罹病而死。

伍連德做了一個兩層防護的口罩,外層防飛沫,內層防咳,小小口罩竟起了保護作用,大家稱為「伍連德口罩」。伍連德更發現,鼠疫桿菌可能存活在屍體上,因此建議火葬焚屍,施肇基同意。伍連德採取戴口罩、消毒環境、火葬、隔離與用藥,終於控制住東北肺鼠疫,雖然已奪走了6萬多條人命。

伍連德建立現代防疫觀念,被稱為「鼠疫鬥士」,並成為第一個獲得諾貝爾醫學獎提名的華人,也是馬來西亞華人的榮光。為傾頹的大清帝國,留下抗疫成功的歷史紀錄。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