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玲芳台北報導】六十二歲蔡先生,有缺血性腦中風及高血壓病史。時常頭暈,症狀長達三年,至醫學中心檢查出一點八公分「腦前交通動脈瘤」,輾轉至台北慈濟醫院就醫,神經外科醫師徐賢達考量動脈瘤隨時有破裂造成死亡的風險,與其溝通後進行「開顱夾閉手術」。術後蔡先生狀況良好,無任何併發症,回歸正常生活。
徐賢達說,腦動脈瘤是因腦動脈管壁長期受到不平均的血流壓力,導致血管壁形成向外突起的囊泡所導致,常見於前交通動脈和後交通動脈等血管交會處。在台灣盛行率約百分之五,好發於四十至七十歲年齡間,女性發生率是男性的一點五倍;先天缺陷、高血壓、動脈硬化、血栓等皆為致病因子。
他指出,腦動脈瘤破裂出血時,病人會出現爆炸性頭痛,感覺有生以來從未過有的頭痛。出血病患中,超過一半患者在就診前或搶救過程中便回天乏術,另一部分患者恐在術後二十四至四十八小時內因再破裂出血,導致死亡;少部分患者則在手術後,另外又出現水腦症或腦血管痙攣等併發症,導致終身臥床、失語症、意識障礙等重度失能或神經缺損的後遺症;僅少數患者能幸運醫治,癒後能自理生活。
徐賢達提醒,三高患者是動脈瘤的危險族群,因此患有慢性疾病民眾,須遵循醫師指示用藥,維持規律化生活作息,避免熬夜、日夜顛倒,並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