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今年暖冬天氣可能創下史上冬季最高溫紀錄,已影響全球穀物收成,糧價上漲風險隨之升高。泰國遭遇40年來最糟的旱災侵襲,歐洲度過歷來最熱的冬季,澳洲和紐西蘭降雨不足,美國部分地區氣溫升高造成天氣變得更潮溼。
對市場而言,在新冠病毒疫情蔓延全球之際,極端天氣情況又頻頻出現,已加劇行情波動。追蹤全球糧食大宗商品價格變化的聯合國糧價指數1月躍升到5年來最高點,2月下滑,反映疫情傷害食用油、肉品等產品的需求。
野村控股經濟學家瓦瑪指出,變化莫測的天氣事件,加上多地的水供應降低,將是未來影響糧價的決定性因素。他說:「中期內,氣候變遷會是非常重要的糧價驅動力。這絕對是值得全球關注的風險。」
例如,過去3個月歐洲冬季氣溫創歷史新高,幾乎比4年前的次高暖冬氣溫高出近1.4℃。但高溫環境不利小麥作物生長;秋季降雨不停,導致英、法兩國小麥種植面積大減;受美國暖冬天氣影響,全美種植冬麥農地面積縮減到逾百年來最小。
歐美天候問題,包括暴雨和暖冬天氣,已影響小麥生產,導致小麥價格從去年5月觸底的16個月低點彈升約18%。
在其他地區,如馬來西亞和印尼,則面臨雨水不足,乾旱造成棕櫚油從去年7月到今年1月躍漲60%;泰國天氣異常乾燥,估計導致蔗糖產量銳減約3成,降到900萬至1000萬噸,推升美國糖價從9月漲到2月,期間漲幅達18%左右。
乾旱也導致澳洲小麥價格自5月來暴漲17%,紐西蘭牛乳價格自8月來上漲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