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鐘山蘇軾塑像。
圖/陳得勝
石鐘山塔。
圖/陳得勝
文/陳得勝
旅遊江西,一路踏著禮敬文學泰斗的足跡,先探訪白居易,再到九江市湖口縣雙鐘鎮的石鐘山與蘇軾相遇,蘇軾塑像瞵視昂藏挺立石鐘山風景區門口,守護石鐘山、守護他那名垂千古的名作〈石鐘山記〉。
走過大門,眺望這兩座有如兩口大鐘覆蓋的翠綠小山,竟成中國千古奇音名山;現亦被聯合國名列世界文化景觀,東坡的〈石鐘山記〉實居功厥偉。這與東坡實事求是的治學精神密不可分,東坡有鑑於北魏酈道元認為石鐘山會發出如洪鐘聲響,乃因「下臨深潭,微風鼓浪,水石相搏」之故,惟人常疑之;至於唐朝李勃親訪,於依山深潭發現兩座巖石,鼓槌敲打聲響清越遠揚,餘音徐歇,因此稱為「石鐘山」,他更難以置信,於是趁送長子蘇邁赴饒州當德興縣尉之便,至石鐘山親自查驗。
在一明月皎皎的夜晚,與長子蘇邁乘小舟至石鐘山絕壁下,大石側立如猛獸奇鬼,風吹浪高,怪鳥亂鳴,連當地船夫都驚駭顫慄,但東坡毫不畏懼,仍細心研察,才知山的下部臨水處有許多溶洞,當水位達到一定高度,又有風力、風向相助,溶洞諸多罅隙、洞穴即會與風水相吞吐,發出如敲鐘般聲響。
東坡治學實事求是,為官處世又何嘗不是如此,因此才遭「烏台詩案」(烏台即御史台)之禍,朝廷佞臣誣陷他寫詩嘲諷宋神宗和朝政,眾口鑠金,東坡百口莫辯,於是被捕押解至太湖,雖有長子蘇邁隨途照顧,豪邁曠達如東坡也痛不欲生,途中幾度欲自盡解脫,皆賴蘇邁機警搶救才得以存活下來。自古文人一碰政治不死也半條命,東坡亦無倖免。
深夜泛舟探尋石鐘山險巇重重,蘇邁也亦步亦趨隨侍左右……人生路途共歷蹇阨、同甘共苦,既是父子又如摯友、知己、戰友……相知相惜,有子如此夫復何求?再說東坡要蘇邁相陪探查石鐘山,又何嘗不也是一種身教,教育即將上任縣尉的兒子凡事應實事求是的道理。
黃昏望著眼前覆蓋於浩浩盪盪長江、鄱陽湖匯流的這兩口鐘,本是翠林葳蕤的罩鐘被夕陽渲染成胭脂紅、香檳黃色彩斑斕的華麗彩鐘,卻無緣聆聽洪鐘聲響,但彷彿聽到當年蘇軾得知鐘聲何來的興奮聲;也似乎傾聽蘇軾諄諄教誨長子蘇邁實事求是的道理。
吾願已足,再見了石鐘山,我揮揮衣袖,就帶走了好幾片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