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手套博物館 穿越手套王國 見證不敗小強

文╱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2020.03.02
1904觀看次
字級
台灣手套博物館門面,外型就像是一隻穿戴手套的手臂。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館內的手套與優質襪展區,展現「手足一家親」。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台灣40年前手套生產盛況。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巨無霸手套是博物館的「鎮館之寶」。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博物館外型「手臂」圖案設計緣由。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館內展示陳義益收藏的貝殼,包括珍貴的「活化石」龍宮貝。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館內展示早期的手工縫製手套實物。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俗稱「囝仔車」的第一代縫紉機。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陳義益說明手套製作配件及流程。圖╱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文╱人間社記者梁金福

台灣高鐵奔馳在台灣西部走廊,經過彰化縣社頭鄉時,乘客在車廂內往西邊的彰化平原望過去,會發現有一棟「手臂」造型的建築物,彷彿伸出手掌向過往乘客招手,那就是號稱「全球首創」的台灣手套博物館。

台灣手套博物館座落於社頭鄉織襪專業園區,是一棟4層樓建築,館內、館外有許多手套型飾物及形象娃娃,並設有展示中心、手套工場、DIY教室等,不僅展出台灣手套工業發展史,也展示創辦人陳義益個人收藏的貝殼與石頭。

陳義益具有美工背景,他在設計手套博物館外型時,先繪製「手臂」圖樣,再交給專業設計師規劃興建,因此整座博物館門面外型,就像是一隻穿戴手套的手臂。

手套王國

見證產業興衰

走進台灣手套博物館,可以一窺台灣手套製造發展史。陳義益表示,一隻專業用的手套,需使用14張配件縫製,他生產的手套曾外銷做為軍事用途,目前走的是高單價的專業路線,包括自由車選手及曲棍球、劍道運動等專業用手套,這些專業用手套均需以手工縫製。

陳義益生產的針車人工縫製手套,用途包括軍、警、消防等特殊用途及各項專業運動,由於用途不同,所需的材質也不同,例如消防用手套要有防火功能,雪地手套要有防寒功能,潛水用手套的夾層要有防水膜等特殊材質,都是採用高質感、勒性強的質材。

以針車人工縫製的專業用手套,在縫製14張配件完成之後,接著要進行翻面、整燙、包裝等工序,從裁製到成品包裝要經過16道程序,由於專業用手套沒有彈性,因此手套的尺寸細分為11級。

陳義益指出,第一代整燙(民國60年代以前)是將銅製模具放在火源烤熱,然後插入手套內燙整平;第二代(60~70年代)以電熱模具取代火源烤熱;第三代(70年代以後)使用立體型整燙電熱掌,這也是台灣生產符合人體工學「指頭彎曲」(立體手套)的開始,整燙工具也由平面進入立體彎曲的時代。

鎮館之寶

巨無霸手套

手套博物館中庭,有一隻高達5.8公尺的巨無霸手套,是依手套比例縫製而成,堪稱博物館的「鎮館之寶」;這隻大手套由館方花了3個月時間人工縫製,足以列為「金氏世界紀錄」 。

陳義益表示,台灣手套製造在世界上曾占有一席之地,極盛時期名列世界6大手套出產國之一。1971至1991年間,全台有200多家手套工廠,都是以人工針車縫製。從1969到1999年,短短30年間,手套業經歷掘起、茁壯、蓬勃發展到產業外移等階段。

他說,1975年到1990年,這15年間是台灣手套產業最風光的黃金年代,台灣躍居全球最主要的手套製造國。但後來隨著產業外移,目前全台手套工廠只剩10家,幾乎全是機械化生產,只剩他公司是碩果僅存的針車人工縫製工廠。

早年在手套工廠上班的陳義益,從手套設計員一路晉升到廠長,1985年自行創業。他說,之所以興建手套博物館是基於感恩的心,因此早在創業之初,便構思為手套製造業留下歷史記錄,在進駐彰化社頭織襪產業園區後,前後共歷時10年,才在2018年3月10日開幕圓夢。

手套設計

從貝殼找靈感

台灣手套博物館內有一個特別展區,是陳義益收藏的1000多件貝殼,其中最珍貴的就是有「活化石」之稱的龍宮貝。龍宮貝採集自釣魚台附近400公尺深的海域,相當罕見而珍貴。

至於貝殼和手套有何關係呢?陳義益表示,收藏貝殼是他的興趣,而且貝殼的紋路、顏色都很美,他設計的手套,有很多顏色都來自貝殼,當他在設計上遇到瓶頸時,也會從貝殼身上找靈感。

台灣手套博物館內還有個襪品展區,提供織襪園區內的優良廠商產品展售,陳義益說這是「手足一家親」,因為很多人不知道,在寒冷的地帶,穿了襪子也要穿「襪套」。

台灣手套博物館的形象娃娃叫「小強」,第一代「小強」是陳義益於1988年設計的。他說,台灣生產針車人工縫製手套,因招工不易、成本高、產能有限等因素,在20年前競爭力就很薄弱了,但因有老員工和客戶相挺,不管大環境如何惡劣,也絕不外移或轉業,猶如「打不死的小強(蟑螂)」,因此形象娃娃就冠上「小強」稱號,象徵手工手套產業精神,也象徵台灣精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