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珍聖投身偏鄉與海洋的擺渡人 文/洪玉盈 |2020.02.22 語音朗讀 4654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各國「海」這個字的文字。 圖/翁珍聖提供 於台博館的「菊島祕境-澎湖南方四島特展」中,獲頒「熱心保育」之殊榮。圖/翁珍聖提供 出席台灣日本海洋廢棄物研討會。圖/翁珍聖提供 湖玄武岩是台灣世界自然遺產的潛力點。 圖/翁珍聖提供帶領澎湖西嶼鄉合橫國小完成淨灘。 圖/翁珍聖提供沿海岸線的海廢教人怵目驚心。圖/翁珍聖提供處理不完的海廢保麗龍。圖/翁珍聖提供 文/洪玉盈 揮別虛華的廣告世界、走過創業與婚姻的低潮,翁珍聖在台東偏鄉孩子身上,重拾討海人的勇氣;之後,他憂心故鄉無止盡的海廢與海洋生物失落問題之餘,一頭熱投入澎湖百里侯的選戰,如今,飽嘗人生順逆滋味的翁珍聖,已然鍛鍊一身圓滿善念的大智慧…… 家在合界的里拉 出生於澎湖縣合界村的翁珍聖,朋友都叫他「里拉」(leela)——在梵文中,原意為「遊戲、玩耍」,延伸出具「大智慧」的意涵。里拉認為,人生有其嚴肅和艱難的面向,面對時要懂得釋懷,他常如此自勉,也常與人以此共勉。 很久以前,曾有地理師預言:未來合界將坐落一座大橋……果不其然,1970年澎湖跨海大橋落成,動線橫越吼門水道,連結白沙島與西嶼島,成為澎湖群島主要的交通幹道之一。「地理師的預言是一則澎湖的鄉野奇譚,沒想到竟應驗了『將兩個地方合在一起』的『合界』字義。」 如今的合界,和40多年前里拉的童年時期相比,變化最為劇烈的便是海洋。「過去西嶼最北邊有個長達4公里的潮間帶,海洋物種十分豐富,還有許多珊瑚礁,如今珊瑚礁白化嚴重,有90%的生物都消失了。」失落的海洋物種,讓曾經北漂的里拉十分憂心,更讓他心急的,是現在的合界村裡,人口外移到幾乎只剩老人,「但,這就是台灣偏鄉普遍存在的現象」。 東遊的人生轉折 就讀輔仁大學資訊工程系的里拉,畢業後曾在台北的靈獅廣告、和信傳播、哈網財經網站從事電子商務的研發;而後追隨著2000年的網路創業潮,來到前妻的家鄉屏東,與昔日的同事共創LaTour 旅遊網站。2008年,金融海嘯使得長期慘澹經營的網站備受打擊;同時間,里拉的婚姻也陷入僵局。 彼時,他經由昔日合作夥伴的轉介,帶著幼稚園大班的女兒來到台東大橋轉換心境,在部落擔任課輔老師的同時,深刻體認到自己的遭遇,遠遠不及那些先天家庭失調的孩子不幸,「當我們思考著能給孩子什麼的同時,我們從他們身上獲得的其實更多。」這樣的信念將里拉的自怨自艾,轉化為一股想為孩子做更多事的力量。 讓孩子產生需要 然而,大橋志工老師的經費只維繫短短一年後,里拉透過布農基金會的人脈,轉進陳俊朗(陳爸)創立的「孩子的書屋」。3年裡,他從系統建置、帶領孩子單車環島、感恩音樂會的統籌到產業經理人,每一種角色都與書屋的組織有許多的磨合。 他試圖打破教育框架,希望能延伸孩子的天賦,發展出適性的教育模式。以用音樂帶領孩子為例,那裡有許多音感很好的孩子,不需要看譜就能開心彈出吉他和絃,「可是到了一個程度,他們會發現,想透過創作和世界溝通,就要懂得看譜和寫譜。」同理可言,里拉曾想讓孩子學寫電腦CODE,從起初覺得很酷,慢慢勢必得學會英文和數學,「因為他有需求,他想要了,也必須要了。」 里拉在職的那三年,正是台東「孩子的書屋」組織變化最大的時期,直至今日,他仍不斷思考爬梳:「教育到底該怎麼做?書屋到底該做什麼?」陳爸離世之後,如何能讓他的使命延續,成為更多人的使命,里拉期盼著這等「野望」夢想成真。 澎湖灣聲聲召喚 生來與海為伍的里拉,人生亦如汪洋般幾番波折與遷徙。2015年,里拉因接任財團法人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一職而回到澎湖。 之所以呼應來自家鄉的召喚,首先得從2009年澎湖的博弈公投說起,「當時,促賭的一方認為澎湖又老又窮,需要靠賭場帶動經濟,身為反對方的我們於是思考:澎湖不要賭場,那澎湖需要什麼?」里拉和朋友們在這場險戰中,如願擋下了賭場的興建,繼而在2014年正式成立了這個以海洋守護和環境教育為信念、以公民力量的小額捐款所組成的非營利組織「海洋公民基金會」。 繼成功反賭、阻止博弈公投闖關之後,海洋公民基金會也阻止了大倉島、蒔裡沙灘的不當開發,並推出淨灘平台「零」計畫的構想,致力使澎湖所有的沙灘海岸線朝向「零」海漂物的目標邁進,里拉有感而發的說:「預估至2048年,海洋廢棄物將會比海洋生物還要多,廢棄物與海洋生物一增一減的『死亡交叉點』也許早就出現了。」這是他親眼所見且無法置之不顧的現況。 澎湖 海廢的源頭與盡頭 里拉嚴肅指出,「澎湖,是東亞海廢問題的中心點。」 根據台灣、日本、韓國及美國海廢調查小組的研究報告指出,全世界有幾近4成的海廢來自中國,珠江三角洲是最大「出口」,澎湖則受海流影響成為第一個上岸堆積的縣市。 「光只是持續淨灘,是沒有盡頭的,必須了解澎湖海廢的現況,進而思考後續所需投入的人力、經費等資源。」因此,海洋公民基金會於2018年7月起,參與了由荒野保護協會與綠色和平共同發起的「全台海岸廢棄物快篩調查」,並完成了1年4次、全島分段接力的環島快篩,期間,里拉也普查了澎湖5鄉1市91島礁全域海廢現況。 「海廢的消長,與人類生活方式密不可分。」里拉不否認,常有海洋的使用者從漁船、貨船直接將垃圾扔入海洋;但最後,這些垃圾化為塑膠微粒又進入人體,因果的惡循昭然可見且銳不可擋。「全世界只有一個海,海是連在一起的。所有的問題都將回歸己身,更別說會禍及下一代。」 明知教育是漫漫長路,但里拉還是想提醒大家:「環保意識得從教育扎根,才能治本。」然而,父執輩對塑膠製品的日常依賴積習難改,如何看得到未來?關於此點,里拉倒是樂觀看待:「那一代人的前半生歲月,並沒有大量使用塑膠袋的經驗,可見習慣是慢慢被建立的。」 回到澎湖後,里拉在中小學的海洋教育推廣上,下了許多工夫,焦點多集中在海廢的議題上,他說:「從海廢可以看見許多延伸的生態問題。你救了一隻海龜,牠的肚子裡有一根吸管,便又反映出自然海岸的問題,說來遺憾,澎湖的人工海岸線,竟是目前全台最長的。」 教育無他,和孩子一起淨灘就能做為榜樣。「我觀察發現,孩子們只要淨一次灘,至少三個月內會積極關注『減塑』議題。」里拉曾與合界的合橫國小合作淨灘,幾次之後,學生被海廢的嚴重性嚇到,開始自備環保碗筷,「當孩子親身面對海洋問題時,大人也從中有所省思與反饋。」 也因此,他曾天真以為:「如果可以拿到行政資源,在環境保育上就可以貢獻更大的力氣。」豈知一頭栽進兩年前的澎湖縣縣長選舉,卻為他帶來極大的挫敗。「支持我的人,戶籍大都不在澎湖,選票不夠多,連帶的,這些公共議題也難以激起漣漪,讓我承受很大的打擊。」 敗選之後,里拉離開了澎湖,給自己多些時空沉澱挫折、思考下一步該怎麼走。經過一年多的沉澱,回到資訊工程老本行、為傳統產業規畫數位轉型的里拉,已能釋然地回顧來時路,他的心彷彿重新積蓄新的能量。 「經過人生起伏,讓我的善念更完整,人也長得更大一點,對人與環境,都更有同理心。」他認為,無論處境與處事,與人為善很重要,只要保持正念,事情就會朝好的方向走;好比海的孩子知曉潮起潮落,在順境逆境中,接任海洋公民基金會執行長的里拉,逐漸擁有隨遇而安的大智慧,唯一不變的是:他仍將堅持走在海洋保育的推廣和海廢問題的解決路上。 前一篇文章 王金櫻如今唱戲為藝術 下一篇文章 放眼20年後的正直青年 熱門新聞 01日本佛光山人間佛教研究中心 揭牌2025.08.2902隱藏地穴裡的風光2025.08.2903石岡熱氣球嘉年華2025.08.3004葡萄牙佛光人抄經接龍 傳遞吉祥2025.08.2905普中教職員共識營 互勉智慧教學著重品格2025.08.2906光明面新聞獎盛會 致敬9月1日記者節2025.08.2907長城壁畫2025.08.2908NFL職業美足新賽季 9月4日燃戰火2025.08.2909高血壓未就醫 喘不過氣險送命2025.08.2910政院AI基本法 提供產業租稅優惠2025.08.29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林宸華 藉導覽把人領進佛門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陳玫君 一年3659小時的修鍊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林欣惠 用安定的心改掉積習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李秀慧 善因緣讓逆境變順境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梅秀蘭 加入最忙佛光會義工 已成一種生命狀態 陳鳳珠 服務增能有感悟 作者其他文章陳註復 印務人生互信而富友徐家柔叩問幸福的移居人生張英豪 扎根原鄉的共生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