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鴛鴦土」泥塑的土地公神像,採如意坐姿,被稱為「蹺腳土地公」。
圖╱記者江俊亮
福濟宮前文物館外牆上,彩繪3D「蹺腳土地公」神像。圖╱記者江俊亮
【記者江俊亮專題報導】嘉義縣太保市福濟宮有一尊以「鴛鴦土」泥塑的土地公神像,根據廟誌記載有三百多年歷史,但塑成年代已不可考;土地公神像採如意坐姿,一腳伸直一腳彎曲,非常罕見,因此也被稱為「蹺腳土地公」。
福濟宮管理委員會主委馬永調表示,這尊土地公是古代匠師採集「鴛鴦蜂」(泥壺蜂)築巢的泥土塑造,不僅原料特殊,姿態也很罕見,因此被稱為「寫意土地公」、「跨足土地公」或「蹺腳土地公」。
彩繪3D土地公
打卡熱點
至於「蹺腳土地公」為何塑造如此姿態?由於塑成年代久遠,且缺乏相關史料,因此無從考證。廟方也請來彩繪師,在廟前文物館的外牆上彩繪3D土地公神像,成為民眾打卡熱門地標。
馬永調指出,福濟宮主祀「七星娘娘」,於清康熙年間,由福建泉州張姓先民恭迎來台,雍正年間建廟。福濟宮前有一座池塘,叫做「月眉池」,以前旁邊還有七座小池塘,名為「七星伴月」,如今僅剩月眉池。
福濟宮廟門上方的「莫能名焉」匾額,是清朝台灣籍最高官員王得祿敬獻。王得祿出生於當地,因協助平定林爽文事件、擊潰海盜蔡牽、協防澎湖等功績,官至閩浙提督,加太子太保銜,這也是太保市地名的由來。
廟內還珍藏一個以林投樹的樹頭雕刻而成的藥籤筒,雖然藥籤筒斑駁,但籤筒上的字跡仍清晰可辨,刻有「咸豐四年瓜月」(西元一八五四年)等字樣。「瓜月」為農曆七月,七月七日為七星娘娘誕辰。
名師彩繪
每筆皆有典故
福濟宮的門神、橫梁、壁堵等彩繪,是彩繪大師潘麗水所繪。潘麗水是第一位獲得教育部民族藝師「薪傳獎」的彩繪師,他畫的門神,無論從何種角度觀看,都可以發現門神正在注視你。
馬永調指出,潘麗水彩繪福濟宮的畫作,每筆都有典故,如完壁歸趙、負荊請罪、康王泥馬渡江、月下追韓信、寒江關、取長沙、唐明皇遊月殿、陳塘關─哪吒大鬧東海、鴻門宴等,宛如潘麗水的個人畫展。
至於廟內的石版畫,則出自台南府城知名畫家蔡草如之手,再由台南麻豆石材師傅雕刻而成。蔡草如的石版畫有很深的人文素養,台南市文化資產管理處已進行作品調查及作品數位典藏。
博愛濟世精神
信眾稱頌
福濟宮流傳的事蹟頗多,最為村民津津樂道的是,一九九四年「七星娘娘」誕辰前一天,也就是農曆七月六日,貝格颱風襲台,風狂雨驟,就在香客憂心如焚時,福濟宮三娘娘起「手轎」,以文字告示信眾「安」、「中午過後晴天、七月七日晴天、七月八日下午雨」,香客起初半信半疑,沒想到中午十二時過後,原本烏雲密布、風雨交加的天氣,竟轉為晴天,令信眾嘖嘖稱奇。
福濟宮重視藝術文物保存,廟前設有文物館,收藏清代至今的廟會慶典、先人文物等器具,每年並提供太保國中、國小獎助學金,對於生活困難的市民也提供急難救助金,發揮宗教博愛濟世的功能,為社會帶來溫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