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文化閱讀 北藝大關渡美術館 文╱人間社記者連憶蘭 |2020.02.03 語音朗讀 369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外觀。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朱駿騰作品《挑夫》,表現挑夫等待生意上門的那一刻靜態感。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朱駿騰作品《八月十五日》與地景影像裝置《滴水》。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藝術家林 子桓的作品 《第二層╱ 樓》畫作之 一。圖╱人間社記者周倫藝術家吳思嶔的《名字嗎?我有很多個( 後台)》,觀眾可透過行動裝置看見矮黑人 的影像。圖╱人間社記者周倫藝術家陳飛豪的影像作品,以墳墓帶出殖民歷史。圖╱人間社記者周倫藝術家陳昱清的實體展演作品 《I Want a Job Company》。圖╱人間社記者周倫《躍向宿命,如何逃 離》展出2020美術創作 卓越獎得獎作品。圖╱人間社記者周倫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展廳本身就是一件當代藝術作品。圖╱人間社記者周倫 文╱人間社記者連憶蘭 「台灣真的存在過矮黑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關渡美術館,2020年開春第一檔展覽,匯集台、韓、美等16名藝術家聯展,觀眾可透過影像行動裝置,看見虛擬的矮黑人影像,藉此進行文化閱讀、體會歷史與生命樣貌。 依山而建的關渡美術館,由建築師李祖原設計,是台灣第一所位於大學校園內的美術館。雖然藝術不見得人人都懂,但館方相信「外行人熱鬧看久了,也會得到一些門道」,期望在學術之外,能成為一般民眾體驗藝術的場所。 「當代藝術只剩下影像創作了嗎?」台北藝術大學校長陳愷璜表示,在實體與網路激烈交錯、訊息平台影像充斥的現代,影像與新媒體、跨媒體藝術形式的表現,以及藝術家綿密與細緻的影像創作,更顯得重要。 關渡美術館當期展覽主要以影像裝置表現,館長黃建宏對這檔展覽提出「利用影像進行文化閱讀」和「閱讀與文化的調查」為策展方向,並肯定參展的新銳年輕藝術家作品,以調查、觀察與介入影像方式呈現。 假想圖集與旅行者 「為什麼岩石上有海洋線?」美國紐約藝術家林子桓的新影像作品《假想旅行者》,通過觀景窗帶有畫廊社交場景的影像起始,拍攝維蘇威火山、美國紀念碑谷等奇觀。他說,這些奇景、奇觀改變他用不同角度思考「如何面對人生困境」。 林子桓的另一件作品《第二層╱樓》共有8幅畫作,採用一隻狗虛擬一個人的人生起伏。他說,人生有很多可能性,例如畫作因燈光照射產生「影子」,意象「如影隨形」;而當太陽再度升起時,人生旅途又顯現明亮的生活體驗。 來去匆匆—朱駿騰個展 藝術家朱駿騰以裝置作品建構敘事。透過多頻道影像營造展場成為蒙太奇空間,在沒有口白、音樂和對話的許多個故事中,織構成電影場景。 策展人王叡栩表示,《而它來去匆匆》意在傳遞逝去的時間,而逝去的時間也是為了存在。另一件作品《挑夫》則表現出挑夫等待生意上門的那一刻靜態感。 「8月15日,哥哥打電話給我說爸爸不見了」,朱駿騰以台灣失智與長照為議題的《八月十五日》,利用「一個人走失」為緣起,藉由影片導向細碎的腳步聲,逐漸呈現一名罹患阿茲海默症的老人,不斷在院區漫走、繞行的生活行為來觸動觀眾的情感。 此外,朱駿騰的地景影像裝置藝術《滴水》,顯露滴滴答答的滴水聲響,隱喻每個故事背後都訴說著「時間、失去與生活等狀態」。 名字嗎? 我有很多個(後台) 藝術家吳思嶔的作品《名字嗎?我有很多個(後台)》,傳述台灣原住民口傳一支已滅絕的矮黑人族,作者透過科技後台,揉和歷史文件、人文與原住民的咒語,來證實矮黑人的存在性。 觀眾如果想要探究矮黑人族的故事與文化脈絡,可在展場用手機掃描QRCORD後下載App,透過行動裝置看見身形矮小、皮膚黝黑的矮黑人,敘述族群來自哪裡,去了什麼地方,以及居住地和有文史紀錄等。 我們必然相遇 《我們必然相遇》邀請韓、台二地探究歷史的藝術家們參展,探討韓、台、日的殖民歷史。策展人蔡家榛表示,展覽採用三部曲,如同章回小說般逐次展示。這次展出第一章作品分為「在大歷史敘事線中被忽略的人」與「建築體背後的意識」,以藝術家陳敬元作品《Staggering Matter》巨大的怪獸作為序曲。 「兩位女性的死亡,開啟台灣與朝鮮進入日本殖民的開始。」藝術家陳飛豪表示,作品除了以台灣原住民排灣族「回憶之歌」作為主幹外,也透過韓國歷史人物明成皇后和台灣屏東八寶公主,這2名女性所發生的事件,以及美國外交官李先得「羅發號事件」作為引子,探究這3人的故事與殖民歷史。 韓國藝術家全昭侹的作品《李箱》,以韓國作家、詩人及建築師李箱為議題,藉由影像刻畫歷經殖民地、帝國時期到資本主義國家過渡時期的代表性人物李箱的故事。 另一名韓國藝術家鄭在妍的作品《遺忘的角落》,運用「殖民建築物體」朝鮮總督府(1995年金泳三執政時期拆除)的「回返」與「重建」,探討韓國人民面對殖民建築物的意識形態。 藝術家曹良賓的攝影作品《想像之所》,表述台灣各地忠烈祠,大多沿用日本神社建築群改建或就地重建,提供一個歷史脈絡的思考。 蔡家榛表示,《我們必然相遇》第二章正在在籌畫中,預計探討台韓二地1980年代國內運動,因此本次展覽以何尉民的作品《Over My Dead Country》作為第二章的預告。 躍向宿命,如何逃離 —2020美術創作卓越獎 《躍向宿命,如何逃離》是由獲得本屆美術創作卓越獎的8名青年藝術家聯展。他們除了關注議題,並堅持在藝術上創作,不斷利用相同媒材,試圖創造出不同樣貌與火花的作品。 其中,身穿徵才廣告服的陳昱清作品《艾旺爾賈伯公司》,除了牆面上的徵才廣告人影像外,也定時定點在展場實體演出《I Want a Job Company》。另有李秉璈、洪薰、簡莉芸、莊道明、黃點點、葉治伸、鄭宇翔等青年藝術家的得獎作品,展期至2020年4月19日。 前一篇文章 上海博物館 海上佛影 下一篇文章 鹿港民俗文物館 辜家大宅 一窺台灣社會的演變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7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8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9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桃園‧大溪 山環水繞景如畫 流連忘返碧波間新竹縣.關西鎮 地形貌似彩鳳飛 風景秀麗美里庄 作者其他文章國立台灣博物館 古生物大展 揭開地球生命奧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