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文學交流在法國

文╱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020.01.08
2016觀看次
字級

文╱林明德(中華民俗藝術基金會董事長)

2019年3月,法國國立東方語言文化學院何碧玉(Isabelle Rabut)教授與波爾多蒙田大學安必諾(Angel Pino)教授來函表示,他們將與我國駐法國代表處台灣文化中心合作,舉辦「鄉土文學與文化」講座,邀請李昂與我10月訪法,在兩所大學各一場專題演講,同時放映一部影片,供現場討論。李昂現身說法,談小說《西蓮》到電影《月光下,我記得》的關涉。我則再三斟酌,決定講題是「台灣詩人吳晟」,放映電影為齊柏林《看見台灣》。理由是,吳晟立足彰化,以詩文記錄台灣社會,是歷史經驗的參與和見證者之一,深具代表性;而讓台灣被看見的空拍導演齊柏林,如實呈現島嶼的美麗與哀愁的二元辯證與反思。值得提供給法國朋友來認識台灣。

吳晟創作60年,我追蹤他40年。1959年,他開始發表詩作與散文,迄今先後出版5冊詩集、散文集7本。從詩文繫年可以看出,其創作歷程大約分為4個時期;1.前社會經驗,從中學、大專到軍旅,深受現代主義思潮的影響;2.社會經驗,從人子、人師、人夫、人父,到教師、農民的身體力行,以社會寫實文學的視角,對社會、教育、政治、農業、環保有更深刻的思考與批判;3.批判參與,從理想觀念到實際行動,展現了知識分子的作為;4.生命反思,以行動維護自然環境,揭示生命終極關懷。其發展脈絡相當清晰,更有詩文可作為例證。

吳晟詩文所涵藏的倫理意識,極為強烈,包括家庭、社會與土地(自然)倫理3個層面,形成同心圓的關係。2009年,他起造一間給書住的房子,企圖替吳家三代營造書香門第,為子孫提供境教場域,毋寧是家庭倫理的實踐;他返鄉教、耕、讀、寫60年,以寬厚的情懷關心鄉間子弟,善盡社會倫理的責任;他對土地的深情與愛戀,可能來自農婦的遺傳,強烈的土地意識,使他許下廝守田地的諾言:「有一天,被迫停下來/也願躺成一大片/寬厚的土地。」2001年,吳晟與莊芳華在黑色土壤築夢,積極平地造林,在2公頃多的土地上種植台灣原生種一級木,以打造夢想家園,搶救環境品質,恢復美麗島容顏。10年後,樹木成林,他們開始送樹,把樹園夢想延伸到公共領域,嘗試化溪州第3公墓為森林墓園,其終極指向是樹葬──回歸自然的反思。

「近代環境保育之父」李奧帕德(Aldo Leopold,1887~1948)的《沙郡年記》(A Sand County Almanac)曾被視為一本生態平等主義的聖經,其中「土地倫理」(Land Ethic)的概念已成為普世價值,而生態良知與大地公民的主張更是真知灼見。這些觀點都是對自然沉思後,所建構的智慧與理論。有趣的是,他的土地倫理可以用來檢視吳晟的土地愛護;生態良知,是吳晟信奉的觀念;至於大地公民可說是吳晟的身分證。三者聚集一身,從而為這座島嶼發出「愛之深,責之切」的聲音。

專題演講後,引起何碧玉夫婦的興趣,希望2020年能邀請詩人吳晟訪法。我欣然同意。不過,有一點建議,先法譯出版《吳晟新詩選》,讓法國讀者能進一步了解台灣詩人吳晟。我們同步進行,他們立即邀約,我負責編選,並邀請林迦瑩翻譯。

一場文學交流,竟然萌生巧妙的因緣,延伸許多意義。我說,真是不可思議的文學之旅。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