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佛陀紀念館展出「黃歌川百歲紀念巡迴展」時,心中又湧現對老師的思念。回憶多年前,佛光山出版的《覺世旬刊》是我初識佛光山、參加佛教活動和吸收佛學常識的管道。圖/黃歌川
文/謝長慈
得知佛陀紀念館展出「黃歌川百歲紀念巡迴展」時,心中又湧現對老師的思念。回憶多年前,佛光山出版的《覺世旬刊》是我初識佛光山、參加佛教活動和吸收佛學常識的管道。
某次看到〈黃歌川老師的蠟染〉一文,我對自己說:「以後就要跟他學蠟染。」一九九一年,好友邀我去桃園學蠟染,回家後把《覺世旬刊》找出來確認,竟然就是我多年前許下願望的黃歌川老師,因緣真是太美妙了。
當年慈悲的老師近七十歲來指導我們,蠟染工具簡單樸實一如其個性,五個基本色,就可以創作出令人驚喜的作品,每一幅都是獨一無二的冰裂紋,這就是藝術有趣之處。老師還常送親手製作蠟染小卡片鼓勵我們,並教導我們所學與生活結合。有一次黃老師說,他在嘗試畫「達摩」,用水墨技法所詮釋達摩祖師很貼近人心,活潑有禪意,更驚訝的是披著大紅袍的祖師,眼睛散發出自在、堅定又平靜的神韻。我請老師贈畫一幅,想要轉送星雲大師。隔周,老師贈予長幅「達摩」,我請普賢寺法師轉贈大師。
一九九五年,星雲大師為了籌建佛光大學,舉辦台灣佛教界首次大型義賣活動,所有義賣品印成畫冊,供大眾參考。令我眼睛一亮的是,看到黃歌川老師的「達摩」,立刻打電話告知,電話那端傳來歡喜而顫抖的聲音。義賣會結束後,老師邀請我們全家赴台北與畫界朋友見面,我記憶猶新,老師臉龐充滿喜悅說:「這是我一生的榮耀」。他說,能用自己專長幫助辦學,非常有意義。一九九六年五月,佛光山開山三十周年大會,老師還受邀以功德主身分出席。由於義賣因緣,老師之後皈依星雲大師,生前並提供作品在〈人間福報〉刊載,又贈予三十幅作品給佛光山,晚年茹素。他將人生最燦爛的時光都分享給學生,我何其幸運。
時隔二十多年,我和朋友十月二十七日去佛館看老師的展覽,當天的心情像去見一位老友。聽義工說,老師的公子黃河清居士在現場,於是趕緊請義工轉達希望相見,介紹自己是每年中秋節寄綠豆椪給老師的學生,因為某次黃老師吃到這品牌綠豆椪,讚不絕口。自此,每年寄禮物給老師,成為個人的固定功課。
藉此見面機會,我忍不住問初次見面的黃居士,老師生病以及往生後的情況。往年寄完月餅都會打電話問候老師,老師往生前一年,我工作繁忙,沒打電話,隔年得知他的訊息,卻是收到訃聞。多年來對老師的思念和自責,當下藏不住,淚流滿面。黃居士輕輕回應:「爸爸很幸運,沒有痛苦。」
後來,黃居士請我講述老師如何創作這些作品,站在每一幅作品前,回憶老師的教導,如何構圖、控溫、著色、運筆、刷黑、拍打做冰紋,直至熨蠟完成,老師彷彿就在眼前,如當年一般慈悲教導我。黃居士還幫我錄音,他說,近年來漸漸從父親朋友、學生口述中,一片片拼湊對父親的記憶,我想,老師應該很安慰吧!
黃歌川老師,二○○九年,寄給您最後一次綠豆椪,二○一九年,學生用這篇文章代替十年沒寄出的禮物,這份禮物雖晚了些,希望您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