間歇性斷食 研究:有助於延壽

 |2019.12.30
2321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美國一項研究顯示,一天十六到十八個小時不進食的間歇性斷食,可能是治療多種健康狀況的關鍵。但專家也指出,這種飲食法的缺點是一般人在於飢餓感作祟下,難以持久。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報導,《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一項檢視過去動物和人類研究的報告顯示,間歇性斷食可以降低血壓、有助減重和延長壽命。

研究作者之一、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神經科學教授邁特森(Mark Mattson)提出兩種間歇性斷食法:一種是一天內在六至八小時之間進食,然後持續斷食十六至十八小時;另一種是一周內兩天斷食,斷食日的熱量攝取不超過五百大卡。

這項研究報告表示,多數的美國人往往是一天三餐,再加上點心。因此醫師通常不會建議採取這種飲食法作為改善健康問題的處方。由於這項研究仍相當新,報告建議醫師監控病人的間歇性斷食情況,採取漸進方式提高時間和頻率,慢慢引導病人。

過去在囓齒類動物和過重成年人的間歇性斷食研究顯示,可以在各方面改善健康問題,但目前還不能確定是不是因為體重減輕的緣故。

邁特森表示,在斷食和進食之間交替可以改善細胞的健康,很有可能是因為觸發了代謝路徑轉換(metabolic switching)。

在轉換過程中,細胞消耗完儲存的燃料,將脂肪轉換成能量。

非斷食日子

易暴飲暴食

由於一天三餐的觀念已根深蒂固,因此改採間歇性斷食並不容易。研究的結果也顯示,這種飲食法幾乎讓人一直處於飢餓狀態、易怒和無法專心。

哈佛陳曾熙公衛學院(Harvard T.H. Chan School of Public Health)營養系主任胡炳長(Frank Hu)表示,《美國醫學會雜誌》(JAMA)二○一七年一項研究顯示,被分配到斷食組的人中有近百分之四十退出。難以持續是缺點之一。

胡炳長說:「運動完或長時間禁食後想要好好犒賞自己,這是人性。所以很可能會在非斷食的日子沉溺於不健康的飲食習慣。」當大腦被剝奪食物時,大腦的「飢餓中樞」下丘腦釋放大量的食欲激素(appetite hormones),會讓人暴飲暴食。

但邁特森說,這種痛苦是一時性的,「病患應該被告知這種飢餓感和暴躁易怒情況剛開始很常見,通常過了兩周到一個月,等到身體和大腦適應了就會淡去」。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