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當代藝術館 災難的靈視特展 文/人間社記者陳雅容 |2019.12.30 語音朗讀 2951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災難的靈視」特展,將漂流到台灣的日本舢舨「富士丸7號」擺在台北當代藝術館大門口。 圖/人間社記者陳雅容 國際藝術家 帶領災民心靈復健 法國當代藝術家皮耶.雨格的攝影作品《印地安死寂之丘》,拍攝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中一副枯骨橫臥荒漠,暗喻人類脆弱的肉身,會隨時間消融與流逝。 圖/人間社記者陳雅容皮耶.雨格的作品《印地安死寂之丘》。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 日本建築家周防貴之作品《超鼠:拆廢和起厝》。圖/人間社記者陳雅容日本藝術家加藤翼的作品《311光屋計畫》。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曾湘淇的地震畫作。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王茹霖作品「災難.日常─桃芝」,牆面排列數十張原住民肖像畫。 圖/人間社記者陳雅容大陸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奧德賽 》。圖/台北當代藝術館提供安聖惠(峨冷‧魯魯安)的作品《消失前的最後嘆息》。圖/人間社記者陳雅容《靈魂歸屬地》中有一顆紅色的心臟裝置藝術。 圖/人間社記者陳雅容 文/人間社記者陳雅容 日本舢舨「富士丸7號」在日本311大地震中,被海嘯捲入海中,經過3年的漂流,最後在台灣台東上岸。台北當代藝術館特展「災難的靈視」,將這艘舢舨擺在大門口,詮釋人類面臨極端氣候與各種災難的共生共業關係。 藍白相間的舢舨「富士丸7號」,靜靜地躺在當代藝術館門口,殘破的船身與周遭繁榮的街景,顯得格格不入,讓路過民眾忍不住多看兩眼。 日本311大地震過後3年,這艘舢舨於2014年3月出現在台東縣達仁鄉海邊,經日本船東確認,並放棄所有權後,由藝術家變身為裝置藝術,收藏在台東美術館。 這次「災難的靈視」策展人潘小雪、黃建宏向台東美術館借展,並邀請法國、日本、越南、大陸、台灣當代藝術家,藉由不同的藝術手法傳達對災難的看法,呼籲人們不要漠視災難,也不要讓內心被災難吞噬。. 國際藝術家 帶領災民心靈復健 法國當代藝術家皮耶.雨格的攝影作品《印地安死寂之丘》,拍攝智利阿塔卡馬沙漠中一副枯骨橫臥荒漠,暗喻人類脆弱的肉身,會隨時間消融與流逝。 日本建築家周防貴之的影像、裝置藝術作品《拆廢和起厝》,描述東京新宿歌舞伎町因東京奧運的舉辦,所歷經的興衰與復振過程。他在《超鼠:拆廢和起厝》作品中,將「超級老鼠」改為黃色外表,表現廢墟老鼠因適應毒藥而產生免疫力,引申出人類須更堅強的從各種災難中重生。 周防貴之的作品對城市過度發展提出批判,他認為無論奧運或核災,「人為災難」讓原有的城市歷史、印象與記憶被快速抹去,隱喻「人是否有機會成為超鼠而非標本」。 日本藝術家風間幸子以版畫參展,以中世紀風貌呈現「人類與異獸」的生存競爭。其中作品《戰後60年雙六》,以日本「雙六」棋盤遊戲刻畫二戰結束60年來的歷史,包括朝鮮戰爭、古巴導彈危機、大阪世界博覽會、美國911恐怖攻擊事件等。 另一名日本藝術家加藤翼的作品《311光屋計畫》,是他在日本311大地震後,與友人到福島協助拆除被海嘯摧毀的房子,也帶領居民進行「心靈復健」藝術行動。加藤翼將廢木重組後,製成福島地標「燈塔」,再聚集民眾以繩索拉起,以照片、影片串聯福島居民重建的「希望之光」。 越南藝術家阮英俊的作品《在呼吸中:無物靜止》,靈感來自越南史詩〈土壤和水的誕生〉,描述越南河南石礦過度開採產生的汙染,呼籲人們不要陷入自己創造的毀滅中。 兩岸藝術家 反思人類面對的挑戰 大陸藝術家艾未未的作品《奧德賽》,以巨幅環景靜態牆紙與難民營動態影像互相呼應,呈現敘利亞難民遷徙議題。作者運用黑白對比的視覺,描繪被迫離家、逃離戰亂、漂洋過海、似煉獄般的難民營生活,以及歐洲社會對難民危機的多重暴力。 由台灣藝術家林琳(瑪籟)、黃錦城組成的「巴卡芙萊」雙人組,展出裝置藝術《靈魂歸屬地》,兩人運用紅藜、藤蔓與竹枝釘裝出紅色「心臟」矗立在鷹架上,表現原住民與移工流放的生命力。 魯凱族藝術家安聖惠(峨冷.魯魯安)的作品《消失前的最後嘆息》,透過裝置、攝影、燈片,構成「八八風災」吞沒新好茶村的景況,潛藏他對家鄉發生災難的心境。 由台灣藝術家陳瀅如、洪子健以小說重建的《透納之屋》,回溯人類現代歷史發展的變態動力。 大陸藝術家周滔的影像創作《山之北》,紀錄生命與環境重新癒合的故事。 台灣藝術家吳繼濤的作品《末日的輓歌.捲嘯》,以湧動的積雲與襲捲的浪濤,探討人類面臨氣候變遷、土地沙漠化、地震、土石流、暴雨、水龍捲和海嘯等現況。 學生藝術家 喚起現代社會覺察力 東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研究所學生曾湘淇,以6幅地震系列畫作參展,將世人印象中代表地震的神、魔、妖、鬼、怪,以及救災英雄繪入畫中,喚起人們對現代環境、社會議題的覺察力。 同班同學羅詩蘋作品《震後群》,是2018年2月6日花蓮雲門翠堤大樓因強震倒塌所拍攝的紀錄片,並以廢棄家具、暗灰色紙鶴等裝置藝術,比喻地震造成生命斷裂與記憶碎化,透過藝術的想像與再現,讓人們看見災後的重生與希望。 另一名學生王茹霖,作品《災難.日常─桃芝》是以2001年桃芝颱風重創東部為創作靈感。展場地面以沙石、漂流木重現風災、土石流景象;牆面矩陣式排列數十張原住民老人、孩童的肖像畫,無奈、疲憊的凝視受災家園。 館外展出的《連儂船》是一群台北藝術大學學生的集體創作,象徵堅毅精神,表達天災與人禍的創造性覺察。 前一篇文章 奧森兒童博物館 玩樂學習的天地 下一篇文章 國立台灣博物館 古生物大展 揭開地球生命奧祕 熱門新聞 01傳證長老圓寂 弘法度眾利群生2025.04.3002退休之後2025.05.01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5【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6紐約佛教聯合會浴佛 佛光人共襄盛舉2025.04.3007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8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9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10【創作花園】居家環境大作戰2025.04.30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桃園‧大溪 山環水繞景如畫 流連忘返碧波間新竹縣.關西鎮 地形貌似彩鳳飛 風景秀麗美里庄 作者其他文章首爾浴佛 祈求福慧增長新竹市眷村博物館我一直生活在「眾」中精進的真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