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到大,每個孩子因許多助力長大成人,而「父親」絕對是舉足輕重的人物,只可惜受到傳統觀念的影響,大多數的父親習慣把自己定位在「家庭的經濟支柱」上,忽略了自己對妻子、兒女的心靈層面是不可或缺的一環。
中國人的父子關係向來比較內斂,親情的關懷往往不善於表現在言語和行動上,有時,嚴厲的苛責代表深深的愛,財物不斷的供給是厚厚的親情,但這種隱藏式的父愛,常令孩子感受不到父親的疼愛與重視,甚至覺得被父親所厭惡。有些人必須角色易位,直到自己當了父母之後,才彷彿有所體會;然而若不察覺、不思考,不去嘗試不同的表達方式,極可能又會落入同樣的模式,以上一代的方式對待孩子。
西方的心理學家弗洛依德曾說:兒子為了爭取母親的憐愛,因此模仿母親最親暱的對象「父親」的行為;女兒為了與母親爭寵,為了獲得父親的憐愛,於是向母親模仿女性的行為,所以,「父親是兒女性別角色成長潛在的驅動力」。
筆者認為,當今男性的一大任務,就是挖掘新世代、創造新世代。處在當代的父親,都是披荊斬棘的先驅,正不斷開闢新天地,探勘人跡未至的荒野。因為我們知道,我們一定會為自己發現新角色,和父親一輩大不相同的新角色。這個角色必須誠實不諱,勇於表達自我的感情,必須體貼妻子、兒女的需求,也善於處理家庭溝通、解決問題、時間管理、人生規劃等事務。
這是一個人畢生最難得的成長契機。婚姻若是長大成人的一門課程,為人父母便是高等學位的晉升階段。
這課程絕頂重要,若能學會當個認真、用心盡職的父親,以妻子、兒女身心靈的幸福、快樂為己任,便能扭轉未來的家庭結構和演變的方向。願與普天下的爸爸們共勉之!
吳吉田(高雄/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