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曾昭安
名滿天下的國畫大師齊白石曾畫了三條小魚,名之曰〈三餘圖〉,這是中國的諧音妙用,「魚」、「餘」同音,便假借通用。他在題字云:「畫者工之餘,詩者睡之餘,壽者劫之餘,此白石之三餘也。」
意思是說:畫畫是我做完工擠出來的時間;詩是我在睡不著覺時孕育出來的;一個人要高壽你要躲過一次一次的劫難才行,躲過一劫就增加一層壽,人們不是常說大難不死必有後福嗎?好一派閒適從容的氣象。
齊白石原本是個木匠,因其原名純芝,人稱「芝木匠」。木匠應該做工,但是工作之餘,也來揮灑幾筆水墨丹青。他原本不想作詩,但是「睡覺東窗日已紅」之後,興猶未盡,也偶爾來歌頌一下「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的「四時佳興與人同」,不亦是充滿了生之樂趣嗎?至於「壽者劫之餘」,那是對高年長壽的歌頌。
若推究一下這種「三餘」之由來,則久矣,益發能顯示出中國人的生活從容。因為原來的「三餘」是:「夜者日之餘」──日出而作,所以晚上是我悠閒的時刻;「雨者晴之餘」──不能出外耕作,便是我讀書作畫的機會;「閏者歲之餘」──這就是《千字文》上的閏餘成歲,在古代中國人的想法,這是一筆意外的收穫,又可以從容自在地閒散幾天了!
古代的自在有餘和現在的天天在「讀秒」、忙迫不堪一比,我們不禁大為懷疑起來:這內中的得失消長如何調劑,才能使當今的忙迫癌症起手回春,化為一片從容祥和,庶幾能切問近思樂我平生?
「不疾而速」是中國文化上的哲學高標,對於時下忙迫癌症可以說是特效良藥,你以忙碌困我,我從容中道、不疾不徐,一片閒適風釆。凡聰明人無不深諳此道,因而活得瀟灑自在,盡享人生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