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了台灣政治生態的美麗島事件,發生於1979年,今年剛好屆滿40年,同樣在這變革的一年,一場指標性的文學活動就在山雨欲來的詭譎氛圍之中開辦,那就是「鹽分地帶文藝營」。
鹽分地帶文藝營的構想來自台南作家羊子喬、黃勁連等人辦過2屆的「南瀛文學研習營」,兩人為求續辦,找上同為「主流詩社」同仁、在自立晚報擔任編輯的作家杜文靖,希望透過他尋求報社的贊助,但自立僅同意掛名主辦,並由吳三連擔當營主任,經費、行政庶務則無法支援,羊、黃覺得能敦請到德高望重的吳三連已經是莫大的鼓舞了,決定勉力而行,更因為如此,乃將營隊改名為「鹽分地帶文藝營」,期使全新出發,同時也更具文學傳承的寓含。
然而困擾的仍是經費,於是激出一個超級創意,姑且名之為「募稿」吧。由自立提供副刊版面給他們策畫「鹽分地帶文學展」,再約請鹽分地帶老中青作家供稿,所有稿費則全數捐作舉辦文藝營之用,文學展一刊長達45天,第1屆鹽分地帶文藝營因而順利開辦。
至2008年鹽分地帶文藝營辦了30屆,在4天3夜的藝文饗宴裡,講師與學員駐營於北門南鯤鯓,白天演講上課,夜間促膝論藝,成為台灣文壇旗幟鮮明的風景,遺憾的是,後來文藝營漸多,瓜分掉不少學員,且講師、講題同質性高,對同溫層的學員而言缺乏新意,又無法吸引新人,本預定招收120名學員的,後期數屆常常只有6、7成報名,最後只好忍痛停辦。這10年來,原先籌辦、執行的靈魂人物杜文靖已於2010年過世,其餘的幾位核心成員如羊子喬、黃勁連、黃崇雄、陳艷秋、林佛兒等人每次討論到復辦就吵架,最後都不了了之。
復辦鹽分地帶文藝營彷彿是許多文化人的心情與默契,年中我也跟台南文化局做了相同的建議,大家理念一致,一拍即合,文化界10年來的期待終於落實,但名稱改為「台南文學營」,一方面先前主辦的是民間團體吳三連台灣史料基金會,現則由官方接手;再者台南已縣市合併,鹽分地帶成了台南市的一部分了,以台南為名其格局更大;而上課的地點則選在交通便利的成大。其實名稱並不重要,要緊的是精神能否承續。
所以當台南文化局希望我能擔任第1屆台南文學營的營主任時,再怎麼說都義不容辭。文學的基本款是新詩、散文與小說,故我在講師的安排是:台語詩林沈默與我自己,散文為劉克襄與林文義,小說則是平路與蔡素芬。由於重新開張,當然得讓學員了解鹽分地帶文學的來龍去脈,因此古典部分特地邀了前台灣文學館館長廖振富授課,現代流變則請參與《鹽分地帶文學雜誌》多年編務又精研台灣古典文學的李若鶯教授主講。即便這已是黃金陣容了,然鹽分地帶文藝營還有一項傳統,亦即到現地去踏查走讀,所以又敦聘了在地的資深作家陳艷秋與文史工作者許佳琪2位講師,分別就人文、掌故與生態、產業進行導覽。
在60餘位學員裡,有媽媽帶著2個國中生兒子來參加的,有母女檔、同學檔……,年紀最輕的14歲,最長者高齡72歲。且其中超過一半來自台南外地,遠從台北、台中而來的就有近10位。這些外地人,若非自費住飯店,就得每天一早搭1個鐘頭左右的車來上課。
雖然未安排住宿,沒有秉燭夜遊,但3天的課程下來,每位學員的臉龐無不泛著光,10年的企盼,40年的歷史,都在這一抹喜悅滿足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