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社會觀察】從北京世園會看綠色發展 文/記者塗銘、魏夢佳、陽娜 |2019.12.21 語音朗讀 2043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北京世園會園區一角。圖/新華社 北京世園會園藝小鎮。圖/新華社 北京世園會中國館。圖/新華社 文/記者塗銘、魏夢佳、陽娜 青山綠水、梯田花卉,漫步在園區,鬱鬱蔥蔥的植物令人目不暇給,上千個花卉品種以及果蔬、藥草、茶等多類植物讓人們大開眼界。 二○一九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場,中國館內有來自雪域高原的綠絨蒿、廣西的金花茶、四川的五小葉槭、罕見的巨型金琥綴化和叢生白衣魁偉玉……三百多種特有及珍稀瀕危植物登台亮相。透過花期調控等技術,梅花、蘭花、菊花、牡丹、芍藥等中國名花在展期內集中開放。 國際館內,二○一九世界花藝大賽等七大國際競賽在展會期間舉辦,來自美國、法國、澳洲、日本等國的精品花卉奼紫嫣紅、千姿百態。八十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建造的四十一個室外展園,向人們展示世界各國園藝特色和獨特的文化魅力。「樹屋花園」卡達園、靜謐的日式庭院、展示園藝先進技術的德國園、探索竹藤材料應用的國際竹藤組織展園、美麗的泰式花園……不少遊客興致勃勃地在「世園護照」上蓋上各國別具特色的印章。 山區小城脫穎而出 距離園區不遠的延慶康莊鎮,大片的油松、側柏、國槐、楊柳等蒼翠茂密,微風吹過,樹葉簌簌作響,樹旁野花怒放。一九九○年代前,這裡被稱為「南荒灘」,土地沙化,貧瘠荒涼,「一年一場風,從春颳到冬」。經過六年苦戰,延慶人在此栽下三百多萬株苗木,礫石荒灘披上綠裝。「當年種下的樹現已成林,綠染媯川,荒灘變綠洲。」昔日的造林模範、七十五歲的楊進福,憶起治理南荒灘的艱難感慨良多。 如今的延慶,因多年持續造林綠化,森林覆蓋率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不足百分之七,增長到現在的百分之五十九點二八,山水連綿,滿目蔥蘢,成為京北一道綠色生態屏障。對綠色的不懈追求,使這個山區小城贏得了北京世園會、北京冬奧在當地舉辦的歷史性發展機遇。 而從各種展館的展示,可以了解中國大陸在生態上的演進。像是面積最大的北京園,集中展示了北京園林藝術和園藝科技成果,讓遊客從一方「小院落」看到一個「大北京」。從一九八○年代起實施「三北」防護林、重點風沙危害區綠化造林,到二○○○年來推進退耕還林、京津風沙源治理、平原百萬畝造林等生態工程,北京大規模防沙治沙、植樹播綠,城鄉環境顯著改善。 在湖北園入口,標誌性景觀「三峽印象」映入眼簾,展示這個長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地,也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水源地。為了「保水」,「千湖之省」湖北執行最嚴格的環保標準,全面排查整治化工汙染、非法採砂、入河排汙口等,對城市黑臭水體、農業面源汙染、城鄉生活汙水等開展持續治理,整治了上百家化工企業。 在青海園,「長江」、「黃河」、「瀾滄江」在腳下流淌交匯,幾頭「藏羚羊」在「高原」上奔跑,一派大美青海的生態畫卷。當地關停高汙染高耗能產業、全面停止三江源地區GDP考核……為遏制生態退化趨勢,二○○五年至今,累計投入超過人民幣一百八十億元恢復治理三江源生態。 改善環境保護自然 在植物館,展示從南方沿海地區移栽來的珍貴的紅樹林,這個被譽為「海岸衛士」的物種曾因圍海造地、過度砍伐,面積銳減。近些年來,廣東、海南、廣西等沿海省分認識到了紅樹林對生態保護的作用,紛紛建立紅樹林保護區。「紅樹林是中國加大生態保護的一個佐證。」北京世園會植物館館長、萬科集團高級副總裁丁長峰說。 加強溼地保護也漸成共識。二○一三年至二○一八年,廣東省的溼地公園從十二個大幅增加到二百四十一個,其中五成以上位於珠三角城市群;北京規畫溼地布局,計畫至「十三五」末,全市完成恢復溼地八千公頃,新增溼地三千公頃。 誠如國際展覽局祕書長洛塞泰斯所說:「作為一個擁有眾多城市的人口大國,中國積極有效地推進綠色城市理念,付出巨大努力來改善環境、保護自然,這對全世界具有示範作用。」而北京世園會就像是中國大陸的一張環保成績單。 前一篇文章 創意展現漢字 甲骨文大數據平台發表 下一篇文章 只有一個地球 貢獻綠色方案 熱門新聞 01【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2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3【寓言故事】天宮保健官到人間2025.05.0404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5【深頁凝視】《小書店大繪集》手繪匠心獨具的書空間2025.05.0406聯合國衛塞節慶典 佛光山與會2025.05.0807【營養專欄】這些奶,你喝對了嗎?2025.05.0308人間佛教學術工作坊 探索實踐路徑2025.05.0309尤英夫 40年公益軌跡不停歇2025.05.0310頻率對了就共鳴2025.05.05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大陸產業發展】二次元之都 愛是消費力【大陸產業發展】千年秦淮的燈彩經濟【考古的故事】陶寺的調查研究報告【大陸產業發展】千年古城 變身玻璃器皿之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