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為物所役的年代,我們常常限於某些成癮行為,影響生活品質而不自知。例如菸、酒、賭博,甚至購物、上網、喝太多咖啡等,都可能因為做得太多而悄悄的變成病態行為。
那些說得似乎果決、「好,說戒就戒,決不再碰」的人,通常只是害怕自己脆弱,故意藉由狠話來加強決心罷了。若不想這麼自欺欺人,可反問自己,想戒的動機到底有多強:
一、它已經變成你的「問題」了嗎?因為某種成癮已經讓你常常與親友吵架,影響工作或課業,身體沒有以前健康,就表示「它」已經從享受變成生活的負擔。
二、時間到了沒?你是否意識到再不改變日子就會更一蹋糊塗,是否有充足的資訊可以幫助自己,是否找到其他替代方案。
三、你在擔心什麼?如果你已經知道抽菸或喝酒太多的危害,也有意願要戒,但做與不做之間似乎有許多矛盾,好像就差被推一把。
光靠意志力不夠,意志力只能在一開始有效,接著要想辦法持續下去,我們會面對許多內外在的挑戰,需要不同的調適策略,絕非「說戒就戒」。
提醒大家,許多人都知道這些習慣的壞處,卻仍舊繼續這些壞習慣,忽略去想當初養成這些壞習慣背後的好處,例如「抽菸可以讓我不會那麼煩躁」。我們必須去面對當初依賴香菸的根源後,才有辦法嘗試其他不煩燥的方式,然後才會了解「原來還有那麼多可以讓我不煩燥的方式」,不一定非菸不可。
另外,多想想戒了之後的好處,也可以給自己信心,相信戒除壞習慣後生活會過的更自在快樂。
(本文作者為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