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南北】台灣最古老的石滬

文/邱傑 |2019.12.16
2765觀看次
字級
卑南遺址中的榖倉。圖/邱傑
卑南遺址採掘展示區全貌。圖/邱傑

文/邱傑

我對石滬文化興緻頗高,日前參觀台東卑南遺址,驚見遺址中有砌石圍捕魚類的遺跡,這是石滬的基本構成形式,真沒想到二千三百年到五千五百年前的台灣,老祖先已擁有了石滬捕魚的觀念及做法。

遺址公園發掘並展出的遺跡,包括有住宅群及廚房、穀倉、家族聚集處等空間的基礎,有趣的是,在住宅區中最低下位置,以板岩砌築成矮牆,漲潮時讓水可自然流入,魚群跟進,退潮時水自隙縫流走,魚就被留下來了。

卑南遺址位於台灣台東縣卑南山東南端的山麓,是屬於台灣東部之新石器時代卑南文化的代表性遺址。目前挖掘展示的家屋基地,推測位於卑南大溪畔,若只是臨溪而非臨海,石滬漁法就難有水漲水退的機會,設置石滬便失去了意義,或者早年卑南大溪這個位置距海不遠,形成潮間帶,溪水的水位會隨潮汐之漲潮退潮而高漲及低落,捕魚就可以大有收獲了。我去參觀時,一位幫我們解說的老師甚至推斷這裡不是臨卑南大溪,而是直接臨著太平洋,那漁獲自然又是大有不同。

遺址地基中除了石滬設置,他如穀倉等重要設置也都以板岩構築。可是卑南地區沒有板岩,板岩似應取自中央山脈,往昔這是漫長而難行的一段路,先民建立家園之艱辛不難想見,有些運送方式如今也頗難臆測了。

石滬已被聯合國定位為水下重要文化資產,石滬漁法是利用大自然的漲潮退潮現象來砌石圍捕魚類的漁法,採用的石材大多都是直接採自現地所產,例如澎湖以硓古石(珊瑚礁)及玄武岩為主要建材,是在地非常好用的建滬石材,玄武岩堅硬厚實,硓古石崚角變化多端而易於相嵌契合,可以築成高如城牆的巍峨巨構。台灣西海岸沙岸之外多屬礫石岸,礫石灘上尋找到的為大小卵石,形狀光滑而無崚角,築造滬堤時疊砌相對難度高,也難以高築,因此西海岸石滬大多低矮,築造時靠的是老師傅長期琢磨出來的經驗與手感而代代相傳技法。西海岸盛產蚵仔、藤壺及各種貝類,在滬堤上一層一層附著,無形中也鞏固了滬堤的堅實。

卑南遺址的面積超過三十萬平方公尺,是目前台灣所發現最大的史前聚落。從遺址中出土許多石板棺以及棺內精美的陪葬品,是環太平洋與東南亞地區規模最大的石板棺墓葬群遺址。說起它的發現似乎還帶著一點淒美,日本人曾是最早發現及調查者,但台灣光復之後直到一九八○年,南迴鐵路工程計畫要在這裡興建卑南車站(即今台東車站),開工後才發現地下埋藏大量史前遺物。

隨著工程推進,遺址受到嚴重破壞,輿論為之嘩然,台東縣政府遂委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系專家學者前往考古。前後歷經九年,一共十三梯次採掘,無論是發掘面積、出土石棺及遺物數量皆是台灣考古史的空前紀錄,尤其是大量精美玉器重現於世,更是令人驚豔。先民的文化、智慧在此展現無遺。

卑南遺址目前只挖掘少量面積,竟有石滬漁法,讓我大大驚奇不已。用石滬捕魚,不會竭澤而漁,大魚留下,小魚重回大海,是對環境十分友善的永續採捕觀念。

全世界許多海洋國家都各有當地的石滬文化,或許石材和技術不同,原理卻相同。想要為各地石滬考據由來頗為不易,因為年代久遠,人們自古以來早已習見如此地景,也很難追溯了。卑南遺址的石滬稱得上是台灣最古老的石滬,除了讓我大開眼界,也修正了我對石滬歷史的認知。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