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明偏圓道理的第四項是「說明漸頓」之別。漸是次第的意思,由三觀、三智漸次而入,藉由空觀進入假觀、由假觀進入中道觀,由淺入深,即是漸意。頓名頓足、頓極,從初發心入空觀,就能直入中道、萬法具足,煩惱惑盡、功德圓滿,是為究竟之頓極。
這裡說明「漸頓」,都是以藏、通、別、圓四教之理,來說明「漸頓」之別。藏、通、別之三教,從教義,實踐來論,皆是漸意。只有圓教止觀,才稱之為頓。以下依次說明其由:
藏教的析空觀與通教的體法觀,因契合偏真之理,故是漸非頓。圓教止觀直趨中道,是頓非漸。別教止觀,在解門上知道頓理,但實踐行上必須歷恆沙劫,方便趨入中道;所以是亦漸亦頓。又,前兩觀(析空觀與體法觀)在觀行、教義、實踐(行)、證果上,都是漸次而入。別教的次第三觀,在觀行、教義、實踐、證果上,也是漸次而入;唯所證之理,是頓入中道。而圓教止觀之觀行、教義、實踐、證果上,皆是頓超頓入的。
此因乃前二觀(析空觀與體法觀)是方便說,展轉入空,故其教義及觀行等四種,都是漸意。別教的次第三觀,依方便行,先破見思惑,故也是漸意,後破無明,見於佛性,故證道是頓。圓教止觀是「正直捨方便,但說無上道」,唯一佛乘是真實,餘聲聞、緣覺之二乘是方便,說一佛乘之真實事,是名教實;所謂「行如來行、入如來室、著如來衣、坐如來座」。只有行如來行,才是真實之行;所見中道,就是究竟,所得法身等同如來,無二無別,是名證實。
從因與果來說,前兩觀(析空觀與體法觀)的因位中,有教、行、證、人;但在果上,只有教義,但無行、證、人。因為因中之「人」,入無餘涅槃,灰身泯智,不得成就真正的果佛,是方便之說。故從究竟義來說,有其教義,沒有真實之行、證、人。(待續)
提示:
1.漸與頓:是從教義與實踐方式來分別。也是利根與鈍根行人,修行方法之差別。
2.藏、通、別、圓的化法四教,是天台宗依教義的深淺,及聲聞、緣覺、菩薩修學佛法的不同次第所分出來的層次。
3.如來行:所有行持,皆回向成就佛道;如來室:慈悲心也;如來衣:忍辱心也;如來座:法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