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墨禪畫:「鐘聲醒塵夢」

●詩堂書法:聲來耳畔,耳往聲邊,響寂雙忘,如何話會,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始親。
夕陽餘暉斜照在禪堂的窗櫺上,薄暮中,清楚地聽見寺內鐘聲響起,莊嚴而深沉,獅子吼般的威懾力,聲動十方,剎那間,煩惱盡除。
殿司口中誦念《觀音經》,另以手撞擊著大鐘,每一鐘響,猶如佛陀的法音,告誡世人「諸行無常,寂滅為樂」。所謂「鐘聲醒塵夢」,佛寺內的晚鐘響起,非為入眠或用餐前的預告,而是結束一日「塵夢」的警語。
雲門曰:「世界恁麼廣闊,因甚向鐘聲裡披七條。」
所謂七條,是指出家眾所批搭,由七條布拼湊成的袈裟,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世界如此遼闊,為什麼不放開心胸,去和天地自然打成一片,而只知道披著袈裟聽鐘聲,狹隘地過日子。
無門曰:「大凡參禪學道,切忌隨聲逐色。縱使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也是尋常,殊不知:衲僧家騎聲蓋色,頭頭上明,著著上妙,然雖如是,且道,聲來耳畔、耳往聲邊,直饒響寂雙忘,到此如何話會,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始親。」
亦即無門禪師為此而拈提一說。參禪學道之士,切忌執著於聲色,為外境所轉,即使你已聞聲悟道,見色明心了,這也只是初步,這種悟境只如光影門頭,稍蹤即逝,還須百尺竿頭,再下工夫;如果將悟道明心以為是一種成就,這與一般人的隨聲逐色,不過是五十步笑百步而已。
所以無門禪師認為這只是尋常之事,不足為道。
而所謂「騎聲蓋色」,是指不逐於聲色,即使在聲色之中,亦能超越聲色;從聲色上悟道,卻不滯於悟道之境,正如莊子所謂「物物而不物於物」,可以使役外境,但不為外境所役。
「頭頭上明,著著上妙」,亦復如此,即使入於悟境,也不為悟境所執。
所以「聲來耳畔」時,不為聲所轉。無門說是「響忘」;「耳往聲邊」時,又能處處聞聲,耳對於外境,絕非死寂或無動於衷,無門說是「寂忘」。但待到達這「響寂雙忘」時,要如何體會呢?
無門禪師最後說「若將耳聽終難會,眼處聞聲方始親」,若只是用耳,則耳只能用來聽外界有聲之聲,又如何能聽到潛藏於宇宙之中的無聲之聲呢?只有以眼去聽,耳去看,眼聽耳看,相攝相容,將外界聲色打成一片,所謂「眼能聞聲,耳能視色」,這才是圓融無礙的大自在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