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的洛杉磯河,中間河床可見綠意盎然的植物,有人划船、釣魚、騎單車、跑步。圖/林宏翰
台灣人社團每年參與洛杉磯河的清掃河床垃圾義工服務。圖/林宏翰
文/林宏翰
外地人對洛杉磯的印象,最鮮明的就屬聖塔蒙尼卡海灘、好萊塢娛樂產業、比佛利山的娛樂名人、迪士尼樂園等。很多人不知道,這座「天使之城」有一條洛杉磯河經過,近百年來禁錮在鋼筋水泥之下,乍看之下就像是一條無名的「大排」,正待人們重新發覺她的美。
洛杉磯河全長51英里(82公里),源頭來自北邊的聖費南多山谷,蜿蜒流經市中心一路向南,在長灘市流進太平洋。100多年前,她原是生機勃勃、綠意盎然的水路,可見野生的熊與鱒魚棲息,為大洛杉磯地區提供飲用水源。
隨著時光流轉,1929年美國羅斯福總統時代,大量使用水泥建設都市。1938年一場致命的大洪水之後,這條經常氾濫的天然水道一段一段築起人工的混凝土提防,甚至加蓋之後,成為地底下不可見的暗流。
幾十年間,大部分洛杉磯河的河堤、河床都包覆了水泥,僅剩防洪疏浚的功能,也成了五光十色的娛樂之都周遭一條帶狀的冷酷異境,與居民生活隔絕,充斥著廢棄物、塗鴉。
1986年,詩人麥克亞當斯(Lewis MacAdams)創立洛杉磯河之友會(Friends of Los Angeles River),從生態復育與居民生活的角度,與社團、政府機構合作推動河川改造。他把這項改造洛杉磯河的政治運動定義為「一件40年的藝術作品」。
今日的洛杉磯河,部分河段雖然維持水泥河堤,但中間河床可見綠意盎然的植物,和緩的水流之上看得見多種鳥類棲息於上。有人划船、釣魚、騎單車、跑步,也有專為單車族開設的新潮咖啡店。
藝術家形容,這種景象有如世界末日的劫後景象,荒蕪之中重見綠意,重拾人類與自然的新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