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慧開法師(佛光山副住持、南華大學講座教授)
在現實生活中,遇到親人遭遇疾病重症,面臨生死交關之際,如何界定是「疾病」,還是到了「臨終」?
我的衷心建議(續)
《大學》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這個道理也可以應用在面對生死大事的關鍵時刻。承上一周專欄文章的論述,任何人在面對生死大事的時候,最重要的是,在平日就要先建立「生命不死」以及「生命永續經營」的信念,有了這個信念,就能放眼「生命的未來」與「未來的生命」,到了面臨(自我或親人)這一期生命的末期時,才能作出正確的分析、判斷與抉擇。
當我們遇到親人遭遇疾病重症,面臨生死交關之際,如何判斷及界定究竟是「疾病」,還是到了「臨終」?有兩項重要的指標,就是親人的年齡層和他的身體健康狀況。
如果親人年紀不是很大,譬如說還在四、五十歲左右的壯年,或者六十幾還不滿七十,因為突發狀況而送醫,這一類的情況在我們的日常經驗中,其實是屢見不鮮的,如前所述,很可能是有宿疾而未察覺,累積多年之後而終至爆發,遇到這一類的情況,還是必須交由醫師作專業的醫療診斷。
如果親人年享高壽,譬如說年過八、九十歲,平日身體健康狀況也還不錯,但是因為自然老化的關係,遲早會有一些徵兆出現,家人就要有心理準備。在此我提出兩項觀察的重點,一者、是否開始有失智或痴呆的傾向或表現,二者、飲食有否困難?是否出現吞嚥困難的情況?當第一種情況出現時,就表示老人家「人生的賞味期」及將屆滿,但不必然;如果第二種情況都出現了,那就明顯地表示要及早作好「臨終」的準備。
失智或痴呆其實是漸進式的,老人家不會在一夕之間就完全失智或痴呆,而是先有輕微的徵兆,然後逐漸加深加重,所以在一開始發現老人家有失智或痴呆的症狀時,家人就要有心理準備與照顧的因應措施。出現失智或痴呆並不意味生命將盡,也不會直接導致死亡,只是標誌著生命老化,距離「臨終」及「往生」可能會有好幾年的時間,情況因人而異。以我母親為例,她在往生前三年出現輕微失智的現象,經醫療診斷是腦部出現鈣化的情況,因而導致輕微失智,而我父親終其一生都沒有出現失智的現象。
當老人家出現「吞嚥困難」的時候,情況就非同小可,顯示身體的器官零件嚴重老化,已經不堪使用,可說是「人生的賞味期」將盡。這時候要很謹慎地因應處理,千萬不可以冒然就將老人家送醫急救,即使送醫,也僅止於作症狀處理,千萬不可以大動干戈,乃至插管氣切。此時此刻,病人本身和家屬都要作好「臨終」的準備與因應措施,見好就收,不要拖延,要保留足夠精神體力作為「往生」之用。
以我父、母親為例,他們在往生前二個多月,都出現了「吞嚥困難」的情況,我母親是主動拒絕飲食,連我要餵她喝水,她都把我的手推開,後來就以每天打一袋點滴和一袋營養液的方式,讓她維持體力,前後四十三天,一直到她往生。我父親沒有拒絕飲食,但是因為會厭軟骨嚴重老化,無法蓋緊氣管,所以喝水會嗆到,我們就以亞培安素混合布丁幫他餵食,以維持體力直到他往生。
我的父親、母親在往生前,都能夠預知時至,一心一意念佛求往生,我們兄弟也都作好心理準備,輪班全程陪伴。最後,父親、母親都是在兒孫陪伴,沐浴在佛號聲中,意識清楚的情況下,含笑捨報往生。
像我父、母親這樣的案例,雖然「吞嚥困難」,但是沒有被送醫插管氣切,後來也沒有被插鼻胃管餵食,可說是非常幸運的少數,那是因為我堅持不讓醫師為他們插管,而且我們兄弟已經形成共識,堅決不讓父母親在生命的最後階段遭受醫療的不當干預。
我也看過很多不幸的案例,上了年紀的老人家因為自然老化「吞嚥困難」,卻被送醫急救插管氣切,不但無法救治,而且最後非常痛苦地命終,也造成家屬無盡的哀傷、遺憾與悔恨。因此,我要再次呼籲,各位讀者千萬要記取我的肺腑之言,而且要和家人分享,及早形成共識,屆時才能使得上力。(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