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台北市婦女新知協會提供
阿賢來信:
我年過八旬,從郵局退休,有兩位年近五十的未婚女兒。我因照顧失智的妻子十九年,造成椎脊損傷,最近幾年,本來打算到醫院動手術,但妻子住不慣養護所,女兒們也都很忙,只好暫緩手術,並聘請移工一起照顧妻子。
但隨著時間拖長,腰椎的傷勢影響到右腳,可能再過五年右腳就會癱瘓,我現在是能忍就忍。想到去醫院動手術後,還需要一年半的術後復健期,也不想再麻煩女兒,日子一天過一天,不知該如何是好。
鄭淑錚心理師(資深心理動力學派心理師)解析:
八十歲的阿賢,冒著讓自己癱瘓的風險,像溫水煮青蛙般讓自己動彈不得。但要解決問題,首先得釐清問題的根本原因。心理治療臨床實作第一步,就是觀察求助者如何敘述他的故事,可以提供治療師重要的線索。
阿賢是家庭系統的重要供應者,同時他總是不顧自己的健康與福祉,將其他成員的需求放在最前面。這種「強迫性照顧者」的根本問題,在於對生命缺乏基本信任感,常被「我若不這樣,就會發生什麼災難」的焦慮感所推動,無法自拔地扮演拯救者(Rosuer)的角色。這類人常認為自己能預見災難、別人的方法都會出問題,同時伴隨著對自己不切實際的全能幻想,最後只能自己扛起一切,並導致自我耗竭。
他們忽略了,每一個成員在這個系統內都有其位置和功能。因為系統中每一個單位都是互相依存的,是所有單位間的交互影響,形成了這個系統的動力;例如生態體系中,若一棵大樹獨壯,其餘樹苗可能因被搶走陽光而發育不良。當阿賢把所有工作都攬到自己頭上時,就會養成女兒們缺乏承擔的慣性,甚至以忙碌為理由不主動參與照顧母親的繁重工作。當然,這種家庭動態模式必然是行之有年的結果,阿賢也因此假設女兒們不會伸出援手,繼續過一天算一天中。
一九六○年代創立兒童分析治療的卡納因(M.Klein),建立了影響深遠的「物件關係理論」,成為之後所有關係學派的基石。
她的重要發現是,嬰兒早期處在「多疑分裂」的心理狀態中,他的世界是全有或全無,好壞尖銳對立的。之後隨著個體的發展,他逐漸了解真實世界中的關係,往往是快樂中含藏著等待的痛苦、挫折後尾隨著茁壯的報償,從而學會等待與挫折處理、同理及讓步等成熟特質。不過當困境出現,也可能因情緒牽動,而回到多疑分裂的狀態。例如阿賢試圖扮演全能角色,不願向女兒求助的原因,即是失能家屬中主要照顧者容易陷入的心理狀態:想像別人可能拒絕,乾脆自己做算了。
回到系統平衡觀點,首先,阿賢必須把問題丟出來,讓女兒進入這場對話,讓她們知道,若逃避分擔照顧母親的責任,勢必導致照顧失能雙親的災難;其次,把握共同做決定的原則,將各種選項都囊括進來,參照每個成員的能力極限排列可行性;最後,阿賢的妻子也必須接受阿賢術後復健的過渡階段。
畢竟,「非得如何不可」是六到十二個月嬰兒的心態,參照現實世界的運行方式,保持彈性並相互體諒,才能面對生命的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