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繪本 建立新住民子女自信 李祖翔 |2019.10.08 語音朗讀 2978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胡清嫻出版的千本繪本已成功走入學校。 圖╱記者李祖翔 繪本中描繪的泰國問候合十禮插圖。圖╱芥菜種會提供 印尼摩托計程車插圖。圖╱芥菜種會提供 108課綱將新住民語列入小學選修課程,家長卻有感師資不足,台灣首位新住民國策顧問胡清嫻即運用近百萬的夢想資助金,開辦多元文化講堂活化教學方式,並出版含括越南、泰國、印尼等節慶、服裝、美食、語言的繪本教材,上過課的小朋友都有自信地說:「我們是新住民子女。」 「你們知道越南是一個重視禮節跟孝道的國家嗎?」胡清嫻的提問,讓所有人耳目一新,她分享:「越南小朋友在遇到客人時都要問好,方式是雙手平置胸前再微微點頭,這個動作代表你很有禮貌。」除了越南,她還分享印尼的問候是對客人握手、對熟人則右手按胸口,泰國問候是雙手合十,但不同對象擺放的位置就不同,更點出一直以來被誤用的泰語:「女生問候會說薩瓦迪卡,男生就不能這樣說。」然後她會用台灣的例子做對比,讓小朋友明白新住民一詞代表的是與眾不同的文化而非比較落後。 在她出版的多元繪本中,收錄了各國生活知識,如印尼人進入有地毯的房間或神聖場所都要脫鞋,最忌左手傳遞東西和食物,禁止摸孩子的頭,因為那是缺乏教養和侮辱人的……,而搭配文字的圖,有寫實也有卡通,都是新住民及兒女親自描繪。 讓孩子最心動的部分,胡清嫻說是元旦的慶祝方式。當她提到越南的元旦在各地有不一樣的迎接方式,如越南南部在過年前兩周就會準備花盆,插上黃梅花、桃花和萬壽菊,全家一起買新衣及拜年用的禮物,還要帶傳統糕餅、花果、粽子祭拜祖先,過節時必備黃梅花、金橘盆和包含番荔枝、椰子、芒果、木瓜、釋迦的五果盆,家中貼上福祿壽畫像,初一早晨子孫就聚在大廳,祝賀長輩健康長壽。 題材多元 收錄各國文化 「飲食也是小朋友的最愛,只要講到他們家中有的就會嘰嘰喳喳說不停。」胡清嫻說,眾所皆知越南的美食是河粉,但在南部,粿條和春捲更是生活不可或缺的,而相較台灣人喝的茶,越南必備飲品是咖啡,婦女和小孩偏愛咖啡牛奶,用圓形滴滴壺沖泡,再依個人喜好加糖、冰塊或煉乳;此外印尼薑黃飯、泰國酸辣湯都是新住民的孩子平時會吃到的,很有連結性。 胡清嫻的講堂與繪本受到熱烈回響,而她所以這麼努力推廣東南亞文化,在於來台的13年裡,深刻感受到外配被歧視的現象,更導致孩子對「媽媽不是台灣人」羞於啟齒,擔心自己兒女將來也如此自卑,才有了改變一切的夢想。 消除偏見 營造和諧社會 2011年她進入屏東縣好好婦女權益發展協會服務,成為多元文化課程宣導講師,因為致力關懷新住民又勤學、口條好,2017年受蔡英文總統聘為總統府國策顧問,也協助移民署處理外配家暴、逃逸勞工和人口販運案。 2018年獲KEEP WALKING夢想資助金,完成600場多元文化講堂並出版具有3國語言的繪本。 日前胡清嫻受邀分享夢想進度,驟然上台,想說的話太多,但她依然能掌控節奏,尤其提起小學生的轉變,雙眼就發光,眉飛色舞地滔滔不絕。她說:「已有千本繪本走入屏東學校和圖書館!」許多孩子受她們影響,明白新住民對台灣有經濟及生育的貢獻,都敢大聲說:「我是新住民第2代!」同學也不再嘲笑他們的媽媽是越南人。 「每個媽媽在孩子心中都是最棒的,如果被否定,會愈來愈沒自信。」胡清嫻語重心長的表示:「我們應該告訴孩子,文化只有差異,沒有優劣,新住民的能力、態度和大家是一樣的,而從小接觸不同文化的刺激,長大才能消除偏見,營造和諧友善的社會。」她與東南亞姐妹一起用行動傳達理念:新住民應該被認知為台灣的新力量。 前一篇文章 陪伴青年就業 用桌遊打開心房 下一篇文章 用月琴布袋戲 留下家鄉故事 熱門新聞 01退休之後2025.05.0102【人間氣象】 致青春未遂2025.05.0203【何處不交朋友】可敬的朋友2025.05.05048 方法有效 對治胃食道逆流2025.05.0305新馬寺慶佛誕 2萬人誓行三好2025.05.0106歐洲佛教聯盟會議 維也納佛光山召開2025.05.0207世界密碼日 守護數位資產2025.05.0108助緬重建 佛光山、佛光會、星洲基金會再捐物資 2025.05.0309【悅讀人生】柏林大合唱 千人齊祈福2025.05.0210星雲大師全集【講演集】有情與心識—談迷說悟 4-32025.05.01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畫家捐創作義賣 助失依兒有家 部落全家福 鏡頭捕捉原鄉情感助視障讀圖表 盲博士創電子平台導演著青蛙裝 下水拍攝產業記憶35年熱心義工 從哥哥被喊到叔叔 阮虔芷樂奉獻 凝聚企業家做公益 作者其他文章家扶無窮世代計畫 5千萬元缺口待補 憂YTR倡偏方 陽光急闢謠:燒燙傷快「沖冷水」2022金扶獎頒獎 賴清德勉勵5位自立「家扶兒」淨灘、立槳到吃素 培力園帶孩子體驗生活新風貌讓愛流動 祖父母為己立傳邀祖父母為自己立傳 壯世代讓家庭的「愛」流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