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宇朕(圖)以石頭將自家「包」起來,屋旁還徒手砌成「大巴掌」以示不忘本。
記者江俊亮/報導
曾是職業軍人的安宇朕,出身阿里山鄒族樂野部落,十年前莫拉克颱風侵台,將山上的家園摧毀。他與族人一起遷居山下之後,利用山石、溪石當建材蓋屋,隨時提醒自己不要忘本。
位於阿里山公路觸口段旁的逐鹿部落,是政府與紅十字會為八八風災(莫拉克颱風)受災戶興建的永久屋,走進社區,處處可見充滿原味的鄒族圖騰。其中有一棟被石頭「包」起來的房子,屋外還有用石頭砌成的大手掌,非常醒目,這裡就是安宇朕的家。

圖說:安宇朕以石頭裝飾住家,右牆以水泥條嵌鑲小篆「短歌行」。圖/江俊亮。
山上長大的孩子,韌性特別強,也很有創意。安宇朕在軍旅時代,有十二年的時間擔任總統官邸戍守勤務,退伍後,因對烘焙披薩有興趣,就在老家樂野開起烘焙坊,生意還算不錯。
生性浪漫的安宇朕,對於他出生的樂野部落,在言談中充滿愛憐。他說,樂野的鄒語lalauya(拉拉吾雅),原意為楓樹很多的地方,這個美麗的楓香林地,原本純靜幽雅,不料卻被十年前莫拉克颱風毀於一旦。
他說,十年前的那場風雨,不僅破壞美麗的家園,也造成許多族人流離失所。後來在政府與紅十字會的協助下,有一百五十五戶鄒族人揮別原居地,遷居山下的逐鹿部落永久屋。

圖說:逐鹿部落原是鄒族祖先追逐梅花鹿的獵場,族人遷居永久屋後,以梅花鹿作為裝置藝術。圖/江俊亮。
安宇朕表示,逐鹿部落(鄒語:Veoveoana)意指梅花鹿的獵場,相傳是早年族人追逐圍獵梅花鹿的地方。遷居永久屋的居民,都是山上八八風災受災的八個部落族人,路名也都以「梅花」命名,從「梅花一路」到「梅花七路」。
目睹莫拉克颱風摧毀家園的可怕,安宇朕遷居逐鹿部落之後,一有空就回山上的老家,撿拾山上的石頭、溪石,然後用小貨車將石頭一車一車載運下山,思索如何搭建石屋,希望用石頭「起家」。
安宇朕表示,莫拉克風災造成的土石流,雖然帶來鉅大損失,但他希望透過創意,將石頭融入生活,甚至希望能成為藝術品。
為了突顯石頭之美,安宇朕花了很多工夫研究石頭的質地與紋理,還到處向人請教,要如何才能用石頭堆疊出自己想要的形狀。他用一顆一顆的石頭將房子「包」起來,除增加房子的穩定性之外,也兼具防水功能。
安宇朕說,他住家旁的「大巴掌」石砌裝置藝術,是他花了一個月徒手砌成的,從架構、雛型、封模、灌水泥,再砌上石頭,所用的石頭超過五百公斤。

圖說:安宇朕(圖)以石頭將自家「包」起來,屋旁還徒手砌成「大巴掌」以示不忘本。圖/江俊亮。
至於為什麼要製作「大巴掌」呢?安宇朕表示,他是以「一個巴掌大」的手作披薩起家的,用老家的山石及被洪水沖到溪裡的石頭製成「大巴掌」,一來是為了紀念,二來是時時刻刻提醒自己不要忘本。
除了有如社區地標的「大巴掌」之外,安宇朕也在屋內牆上以石頭砌成鄒族勇士圖像,質樸地展現鄒族勇士的力與美;另有一面牆鑲上小篆「短歌行」,是他以水泥條嵌鑲而成。牆面上有粗獷的勇士圖像,也有細緻的小篆,難怪友人說他「粗中帶細」。
安宇朕表示,他喜歡看《三國演義》,尤其對曹操率軍南征,橫槊賦詩而作的〈短歌行〉特別有感,當中以「醉酒當歌,人生幾何」與「何以解憂,唯有杜康」等詩句,最符合他的心境。
他說,雖然山上的家園毀了,但族人並不因此而氣餒,遷居山下之後,族人紛紛在自家前創作裝置藝術,用圖騰、圖像、雕刻、泥塑等訴說家族故事,「因為我們還有雙手,還有源源不斷的創意」,安宇朕用行動,實踐他來自原鄉的山林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