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趾陶博物館 國寶工藝之美 展現歷史風華 江俊亮 |2019.09.30 語音朗讀 5020觀看次 字級 大 中 小 「甘露寺」取材自《三國演義》「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的故事。圖∕記者江俊亮 高枝明作品「水月觀音」。圖∕記者江俊亮 林洸沂作品「摩納斯龍王」。圖∕記者江俊亮 陳忠正作品「西遊記」。。圖∕記者江俊亮林洸沂彷葉王作品「官居一品.吉祥吉慶」圖∕記者江俊亮 俗稱「廟尪仔」的交趾陶。圖∕記者江俊亮蘇俊夫作品「龍盤四果」。圖∕記者江俊亮林洸沂彷葉王作品「花開富貴.合境平安」圖∕記者江俊亮「憨番扛廟角」為廟宇建築呈現另一番趣味。圖∕記者江俊亮這對清代石灣綠釉鰲魚脊,是交趾陶藝師高枝明所捐贈。圖∕記者江俊亮高枝明作品「六角葫蘆博古瓶」。圖∕記者江俊亮 文∕記者江俊亮 交趾陶被譽為「台灣絕技」。嘉義市有全台唯一的「交趾陶博物館」,展現「嘉義燒」的歷史風華,所收藏的作品,除可領略國寶工藝之美外,也可瞭解交趾陶從傳統工藝轉型為藝術作品的過程。 嘉義市文化局表示,交趾陶是一種低溫軟陶,多用於寺廟裝飾,因此也被稱為「廟尪仔」。日治時期,日人將台灣交趾陶藝師葉王的作品送往巴黎、日本等地參展,驚動國際藝文界,交趾陶因而博得「台灣絕技」美譽。 由於葉王(西元1826~1887年)出身嘉義,因此交趾陶又被稱為「嘉義燒」。他獨創的「胭脂紅」、「翡翠綠」等釉色,成為後來交趾陶藝師效法的標竿,因此被喻為「台灣交趾第一人」。 清代交趾陶藝師 葉王具藝術家風骨 文化局指出,葉王字麟趾,清道光年間出生於嘉義打貓庄(今嘉義民雄),由於父親葉清嶽是陶工,因此葉王自幼耳濡目染,從小就喜歡捏塑人偶。 葉王長大後,拜師來自廣東的師傅劉詩構,葉王天資聰穎,加上自己融會貫通,作品自成一格。 台灣在道光末年至咸豐、同治年間,興起一股翻修廟宇風潮,葉王因技藝精巧,翻修不少寺廟,留下一些膾炙人口的作品。 根據史料記載,葉王個性孤傲寡言,不趨炎附勢,不攀緣權貴,家境雖然清貧,但作品若遭批評詆毀,就整裝歸去,頗具藝術家風骨。 目前,嘉義市交趾陶博物館僅有一尊葉王的交趾陶真跡「立姿侍臣文官像」,是已故嘉義市律師葉天祐生前捐贈,作品為戲曲角色一員,人物細膩典雅,予人沉穩內斂、雍容自信的印像。 藝師發揚光大 交趾陶藝再創新局 交趾陶博物館展示不少當代藝師高枝明的作品,尤其仿葉王的作品維妙維肖。高枝明具有繪畫天賦,他在民國60幾年時,在台南普濟殿巧遇葉王傳人林添木,兩人相談甚歡,開啟他捏製交趾陶的機緣。 為了精進交趾陶藝術,高枝明不僅拜師學藝,還走訪鄉間各廟宇及古厝,精研傳統老師傅的手藝,他從交趾陶練土作坯學起,捏塑民俗藝術圖像、花果、人物、走獸等,並精研釉藥,將交趾陶推向藝術創作一途。 交趾陶博物館裡,有高枝明捐贈的清代「石灣綠釉鰲魚脊」一對,以及他模仿葉王的「燭台」一對、仿清代藝師洪坤福的「博古圖」,還有他在民國90年創作的「六角葫蘆博古瓶」、「水月觀音」、「大九龍盤」等作品,為博物館增添收藏的多樣性。 其中的「博古圖」原本是在嘉義新港奉天宮的作品,原件是人稱「尪仔福」的清代藝師洪坤福作品,「博古圖」的各種圖像具有富貴平安、加官進爵、瓜瓞綿綿、事事如意、節節高陞等12項吉祥意涵。 國寶工藝特有美感 交趾陶作品集一堂 另外,館內典藏的「花開富貴.合境平安」與「官居一品.吉祥吉慶」2件作品,是藝師林洸沂模仿葉王在台南佳里震興宮的作品。 林洸沂曾獲行政院文建會「交趾陶保存修復技術」藝師,作品曾赴日本、巴拿馬、哥斯大黎加等國家巡迴展出。館內收藏的作品「摩納斯龍王」,是林洸沂於民國89年創作,曾獲第八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 文化局指出,館內收藏的藝師林添木作品「秀才接招」,是潮州派萬斤林添木年輕時期的作品,人物刻劃細緻、用色典雅,傳達秀才溫文儒雅的特色。 憨番扛廟角 呈現另類藝術趣味 交趾陶博物館收藏的作品色彩斑斕,絢爛繽紛,令人目不暇給。藏品中的「甘露寺」,是以《三國演義》中的「吳國太佛寺看新郎,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為題材,描述諸葛亮用計,讓孫劉聯姻弄假成真,也就是俗話「陪了夫人又折兵」的典故。 另有藝師呂勝南取材自佛經的「護法伽藍」、藝師蘇俊夫的「龍盤四果」等作品,以及取材自「西遊記」的交趾陶作品等,件件釉色鮮艷,氣韻生動,製作精巧,傳達交趾陶藝術特有的美感。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些「廟尪仔」中,有一件「憨番扛廟角」作品,刻劃濃眉大眼、有著絡腮鬈鬍的「憨番」蹲跪扛廟角的姿勢。原來,早期廟宇即將興建完成之際,廟方總會要求塑造一個象徵力大無窮的「憨番」,在山牆墀頭扛廟角,祈求廟宇穩固,為台灣廟宇建築呈現另類的藝術趣味。 交趾陶原鄉嘉義 開枝散葉傳承文化 文化局指出,交趾陶原本是寺廟、宗祠、宅第建築的傳統裝飾品,集捏塑、彩繪、燒陶於一身,清代由中國大陸南方傳入台灣,屬於嶺南廣東一帶的民窯體系,而嶺南古稱交趾,因此這種燒陶藝術就稱為「交趾燒」。 一般認為,交趾陶源自唐三彩,清代因中外貿易頻繁,加上低溫釉盛行,沿海的彩釉陶深受外國人喜愛,因此交趾陶從早期的三彩、五彩,發展至多彩,再經台灣藝師改良後,已發展為台灣特有的陶藝文化。 繼葉王之後,交趾陶在藝師林添木、洪坤福等人推廣下,廣收門徒,精進技法,使得這門技藝開枝散葉,弟子遍及全台,嘉義因而成為交趾陶的原鄉。 文化局表示,曾獲「傳統工藝類民族藝術薪傳獎」的林添木(西元1912~1987年),除了以傳統釉色為基底,開發新釉之外,還把傳統用於寺廟的交趾陶作品,轉型為可供室內擺飾的藝術品,對於台灣交趾陶的發展、推廣與創新貢獻很大。 前一篇文章 合同廳舍 見證消防歷史演進 下一篇文章 台灣印刷探索館 統一發票的故鄉 熱門新聞 01【詩】蠟燭2025.09.1202佛光山供僧 緬懷師恩廣植福田2025.09.1403台灣永續行動獎 人間福報獲金、銅獎2025.09.1204火星生命跡象 最有力證據現蹤2025.09.1205氧2025.09.1206MLB太空人、水手、遊騎兵 搶進季後賽 2025.09.1207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2025.09.1208歡慶文化日 南天寺共建和諧社區2025.09.1209綠色跑者 減碳跑步吃蔬食2025.09.1410旗山禪淨中心攜手鄰里 打造幸福旗山2025.09.12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相關報導 桃園‧大溪 山環水繞景如畫 流連忘返碧波間新竹縣.關西鎮 地形貌似彩鳳飛 風景秀麗美里庄 作者其他文章客廳時光寶盒 懷舊療癒延緩退化台中「日晷公園」啟用急性結膜炎當過敏 點錯眼藥加重病情便利店變咖啡教室 失智嬤樂學展笑顏明星揮棒助孤老強化寵物中醫術 女大生赴日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