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5G時代來臨,許多國家都喊出要領先全球,鋪設下一代行動網路。圖/法新社
編譯廖玉玲
隨著5G時代來臨,許多國家都喊出要領先全球,鋪設下一代行動網路。不過光從5G頻譜執照定價來看,就可發現各國的策略不盡相同。在政府財政普遍吃緊的今日,究竟是把頻譜當成「搖錢樹」,還是要讓這種資源的成本壓到最低,以利國家和科技發展?
北京當局為了在全國推出5G網路,6月上旬宣布,5G頻譜將免費提供3大電信商使用。在美國,川普已宣告:「5G競賽是美國必須勝出的一場競賽」。7月時美國公布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頻譜拍賣,美國設定的某些高頻段頻譜的競標底價,幾乎已經降到歷來最低。
然而,也有一些國家,似乎把頻譜視為搖錢樹。印度電信監管機構提議的拍賣價格,比亞洲其它市場高出40%。義大利和德國已拍得巨額資金。不過在德國成功標得頻譜後,伏得風(Vodafone)被迫削減股息,為史上首次。業界人士警告,電信上在頻譜的支出愈多,對網路建設的投資就愈少。
這番話似乎是說給歐洲政治人物聽的;大家嘴巴上都喊著希望迅速部署5G,實際上卻不願為頻譜價格設上限。根據MTN諮詢公司統計,2011至2018年期間,頻譜價格平均占電信業資本支出的11.4%。
早在1959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寇斯(Ronald Coase)便率先主張,無線頻譜應交由市場,採標售方式分配,才合乎公共利益,而非由政府管制這項資源。
1990年代,由於行動通訊業快速增長,加上頻譜被賦予的價值,催生出頻譜拍賣制度。其實在1980年代,頻譜便已被切割成塊,以象徵性的價格發放給剛冒出頭的行動通訊商,包括英國電信(BT)、Cellnet和英國電子製造大廠Racal Electronics。頻譜在15年內從零發展成一個規模數十億美元的產業。
到了2000年,英國計畫標售5張3G頻譜執照,吸引13家電信商投標,結果籌集了225億英鎊,這對歐洲乃至全球的行動通訊產業而言,都是一個里程碑。那場拍賣之所以如此成功,是因為它在吸引新進者競標與阻止現有電信商串通之間,取得了恰當的平衡。然而,13年後,英國拍賣4G頻譜時僅籌得23億英鎊,也使得時任英國財相的歐斯本一下子面對12億英鎊的財政缺口,因為他原本設想國庫可因這筆拍賣有豐厚的進帳。
2016年和2017年時,斯洛伐克、西班牙、愛爾蘭和捷克標售頻譜的進帳也都不算多。但2018年英國標售5G頻譜時,情況又出現一些變化。英國4家電信商共支出13.5億英鎊競標執照,金額看起來不高,但由於出售的頻譜數量較少,每單位價格飆到市場預期的2倍。
這或許意味著,在3G頻譜拍賣創下紀錄、使一些電信商幾乎破產的20年後,一場新的頻譜價格盛宴正在醞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