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因應高中新課綱強調素養、跨領域及多元選修精神,未來大學招生將朝向「多資料參採、重視學習歷程」方式選才。
教育部表示,大學公告參採內容是選才方向,不是逐科比序,且大學參採仍以部定必修、部定加深加廣選修的修習科目為主,學生也可透過「多元表現」展現專長與興趣,「高中選修課程開課數量不影響學生升讀大學的權利。」
十二年國教課綱八月上路,高一生開始推動學習歷程,一一一學年適用新考招制度,以學習歷程檔案取代個人申請第二階段備審資料。國教行動聯盟昨日舉行記者會,主張在全國每一名高中生都有同等的選課機會前,多元選修不能列為升學的核心參採項目,在師資和學習條件準備好前,自主學習計畫也不該列入。
大學招生委員會聯合會澄清,這些項目並非「門檻」,而是引導學生的準備方向,如競賽、檢定、科展「各級教育主管機關主辦或認可」等。
招聯會執行秘書戴念華表示,多元選修是記錄學生學習過程中的修課內涵,就像現行的備審資料;至於自主學習,可看出學生的積極度,多元選修及自主學習可讓學生呈現自己,也讓大學招到適合學生。
學習歷程參採項目 11月公布
教育部表示,招聯會於八月底公告各大學參採學習歷程項目內容草案,尚未定案,招聯會已發函至各高中蒐集意見,預計於十一月公布定案內容。
「大學公告參採內容是選才方向,不是逐科比序。」教育部指出,招聯會公布的大學參採學習歷程重點涵蓋範圍,是回應高中端期待學生能夠於高中選修課有所參考,大學選才是以總整考量整體高中學習成果及學生表現,並非每項皆需具備,以校內課程或活動為主。
國教盟理事長王立昇說,統計全國具代表性的四十三所大學,發現多元選修的十八個學群,或多或少有校系組採計,教育部要求各校要開出班級數一點二倍到一點五倍的選修課程,讓學生有選修機會,但對班級數較少的學校,根本無法涵蓋所有學群。
教育部回應,選修課程的學習成果,並非大學申請入學惟一參採項目。學生可在高中三年分階段規畫選修多元課程,只要展現學習自主性及具體成效,就可成為大學入學有效參據,無需擔心所選課程是否對應擬就讀的大學學群。
倘若是學校的班級數較少,學生也可跨校至鄰校選修,或由高中引進大學端的師資,培育高中種子師資,並在校開設選修課程,因此不需擔心學生選不到課;國教署也會安排課程諮詢教師,以提供學生團體或個別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