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台灣一般家庭的經濟普遍不佳,生活中,大人們常常會將物資再次利用,一方面省錢,一方面也是工藝藝術的展現,就這樣,將生活與美學結合,造就出許多珍貴的藝術品,比如將已枯廢的木頭或樹枝幹,作成玩具給小朋友玩。圖╱中玄
文╱中玄
小時候,台灣一般家庭的經濟普遍不佳,生活中,大人們常常會將物資再次利用,一方面省錢,一方面也是工藝藝術的展現,就這樣,將生活與美學結合,造就出許多珍貴的藝術品,比如將已枯廢的木頭或樹枝幹,作成玩具給小朋友玩。從愛物惜物的視角出發,展現了手工藝的創意性。
雖然現今物質已不再匱乏,循環經濟的名詞只是換種說法,只要有心作為愛護地球的守門員,都會絞盡腦汁,將廢物變成黃金,創造出另一種價值,甚至將一些食物不能食用的部份,如「玉米葉」,經過工藝家的巧手,亦能點石成金,賦予它們新生命。
日前由台北當代工藝設計分館及行政院農委會水土保持局共同主辦的「隔壁的工藝家──台日地方工藝國際交流展」,展出台灣各地與日本地方的工藝品,圖中我們看到工藝家將揀拾、收集的玉米葉,作成各式各樣的人偶造型,作品中不但藏有玉米葉的香氣,還呈現出纖維的柔韌性,看人偶所展現的動作,彷彿蘊藏著大地的氣力,真是富有精神創意的藝術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