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人間 學習獨處 生命在寂寞中昇華

文╱郭書宏(資深媒體人) |2019.09.09
2189觀看次
字級

文╱郭書宏(資深媒體人)

台灣社會隨著少子化及高齡化的加乘效應,「獨居老人」的現象愈來愈常見。根據內政部依地政及戶政等資料統計,僅老人獨自居住的宅數逾五十三萬宅,六年來大增十六萬餘宅、增幅逾四成。

另依衛福部列冊,到二○一八年底需關懷的獨居老人人數約四點五萬人,凸顯獨老宅的趨勢正急遽上升。

不單是台灣,瑞典有四成七的獨居戶,在北歐及日本,一人餐廳早已蔚為風尚,但無論男女,獨自在高級餐廳用餐,仍容易招來旁人異樣眼光。孤獨,在人類為求生而群聚的價值觀下,往往成為帶有負面評價的標籤;然這些被外界貼上獨居者、獨行俠、繭居族標籤的人們,若內心有歸屬感,即使獨居、獨行也不會感到寂寞。

事實上,正所謂「千山我獨行」,人生來就是孤獨的,不要奢望能夠依靠誰,哪怕是至親至愛,生命最初至最終,每個人都是一個孤獨的個體。獨居老人、獨行俠僅是外相上的形單影隻,反觀現代人對名聲、金錢、情愛、美食、朋友、嗜好……等面向的馳逐與執取,那始終無法被滿足、被填滿的空虛感,其背後盡是求不得苦的心靈孤寂。

德國哲學家叔本華說過:「孤獨,是和自己獨處的學問。」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也曾明示:「人雖迎合大眾生活,但也要有獨處生活。」所謂獨處,並非單獨一個人看電視、看電影、聽音樂,因心念會隨著影音內容而跳動。真正的獨處是要內觀,看無相的世界、聽無聲的聲音,這就是佛教講的向內覺察的修行。

因此,在獨自一人時,不妨試著放下向外的追尋,利用寂寞的時間找回自己、認識自己及所處的環境,看看生命中許多的現象與體驗,自問對天地之間的一切萬物,理解了些什麼?知道人生真正的意義是什麼?生命真正的價值在哪裡?未來究竟何去何從?建議可透過念佛、誦經、禪坐等修持,讓心安住於正念,找回與自己相處的能力,進而從寂寞中昇華。

獨處不易,其難在於「慎獨」。佛陀曾告誡弟子:「寂靜不作惡,善說不亂思,則能遠惡業,如風掃枯葉。」意指處於孤獨寂靜時,身不做惡事、口說好話、心中無妄念,惡業自然遠離。

印光大師也曾言:「欲學佛法,先須克己慎獨,事事皆從心地中真實做出。若此人者,乃可謂真佛弟子。」就是提醒人們當自己獨處時,要謹慎地覺察自己所思所行,讓自己隨時擁有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勤、正念、正定之「八正道」。

以世間的標準來看,宗教裡凡有真修行及偉大的人物,也應該都是孤獨的。從禪宗的達摩祖師在少室峰獨居十九年、智者大師在天台山閉關修行十年,西洋哲學家思賓諾莎甘於磨鏡的孤寂、尼采甘於病痛的寂寞,他們不孤獨嗎?所以要成為一個真修行者、對人生思惟有所提升的人,就必須要能耐得住孤獨。

孤獨是可貴的,我們不妨試著與孤獨為友,善加利用寂寞的時光,甚至必須創造獨處的因緣,期間思惟佛菩薩妙法、古今聖賢智慧,讓每一次的獨處,都成為一場修行,讓生命因寂寞而昇華。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