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為防全球暖化導致這低窪國家遭淹沒,出現共享農場,共同營運合作社自給自足,只要繳交月費,就能在離家不遠的農場取得食材。這展現了用自然循環與合作來取代新科技思考,同時共享農場也讓這兩百多個家庭有生命共同體的概念,有志一同來維護與經營他們所屬的農場,讓原本的農場發揮最大的功用。
這種做法是反思生產系統與飲食方式,讓集約式農業發展到極致化。對於原先的生產系統與飲食方式,幾乎都是服膺現代農業技術與經濟取向,並沒有採取與自然共存,然後無限循環的想法,於是農耕面積愈來愈小,而人們所能獲取的食材,也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才可以取得。
這對人們而言並非好事,因為世界貧富差距大,大多數的人還是難以負擔這日漸增長的費用,而浪費的程度也影響著整體資源的永續,所以,強調永續的概念在世界上逐漸受重視。
而我們不妨借鏡荷蘭,有這樣共享農場的做法,可以挑選不同的社區或是農村進行思考,然後建構出一套循環的農業系統,讓人們能自給自足。
不過,首先要解決的是有沒有人可以發起這項作為,還有如何取得適合的土地,以及有技術的人們,然後,把眾人組織起來,透過這樣的模式實踐,從實際的經驗中取得改善的機會。或許,可以用在地方創生的作為,透過農業的再造,然後使農村復甦,人口回流,重新找回農業的價值,取得農業真正的收穫。
楊子(嘉義市╲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