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一把精美瓷壺,卻沒有壺蓋,壺身渾然一體;注水時需將壺體倒置,從壺底梅花孔注入,注滿後再將壺體正立,水卻不會從底部漏出,飲者可從側面壺嘴倒出液體飲用。這把「不走尋常路」的〈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現藏於中國大陸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是鎮館之寶之一。
此壺高十八點三公分、腹徑十四點三公分,一九七○年代出土於陝西彬縣。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館員楊效俊說,此壺是古代耀州窯代表作,胚體是捏塑而成,壺身腹部刻有浮凸牡丹花紋,提梁是俯臥的鳳凰圖案,壺嘴為張口側臥的母獅,其腹部還有一隻幼獅在吸吮乳汁。楊效俊說,牡丹和鳳凰是中國傳統吉祥紋樣,獅子是外來瑞獸。
倒流壺「倒注液體,翻轉不漏」的神奇現象,是古代工匠運用科學原理的結果。壺內有兩支隔水管,一管與壺底部孔洞相連,另一管由壺嘴向下延伸。將壺體倒置,向壺內注水時,水如果從壺嘴流出,表明水已灌滿;將壺翻轉回來,如果液面不超過內管高度,水就不會從壺底孔洞流出來。
倒流壺還寓有深刻哲理,告訴人們任何事情可換角度想,做事不要極端。相傳唐玄宗曾賜倒流壺與「九龍杯」給楊貴妃,讓她明白得寵不可忘形,以打消其對后位的覬覦。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製成年代,有唐、五代及宋等不同說法,但根據壺身花紋、雕刻技法,可確認是耀州窯作品。
楊效俊介紹,耀州窯起源於唐代京兆華原一帶,即現在陝西省銅川市範圍。耀州宋朝時有十一萬名工匠從事製瓷業,曾經爐火晝夜不息,有「爐山不夜」之稱。耀州窯是大陸西北地區製瓷業的代表,在當時與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享同樣聲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