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水孔在壺底 灌滿卻不會漏 倒流壺 古工匠神奇設計

 |2019.09.03
1478觀看次
字級

【本報綜合報導】一把精美瓷壺,卻沒有壺蓋,壺身渾然一體;注水時需將壺體倒置,從壺底梅花孔注入,注滿後再將壺體正立,水卻不會從底部漏出,飲者可從側面壺嘴倒出液體飲用。這把「不走尋常路」的〈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現藏於中國大陸陝西省歷史博物館,是鎮館之寶之一。

此壺高十八點三公分、腹徑十四點三公分,一九七○年代出土於陝西彬縣。陝西歷史博物館研究館員楊效俊說,此壺是古代耀州窯代表作,胚體是捏塑而成,壺身腹部刻有浮凸牡丹花紋,提梁是俯臥的鳳凰圖案,壺嘴為張口側臥的母獅,其腹部還有一隻幼獅在吸吮乳汁。楊效俊說,牡丹和鳳凰是中國傳統吉祥紋樣,獅子是外來瑞獸。

倒流壺「倒注液體,翻轉不漏」的神奇現象,是古代工匠運用科學原理的結果。壺內有兩支隔水管,一管與壺底部孔洞相連,另一管由壺嘴向下延伸。將壺體倒置,向壺內注水時,水如果從壺嘴流出,表明水已灌滿;將壺翻轉回來,如果液面不超過內管高度,水就不會從壺底孔洞流出來。

倒流壺還寓有深刻哲理,告訴人們任何事情可換角度想,做事不要極端。相傳唐玄宗曾賜倒流壺與「九龍杯」給楊貴妃,讓她明白得寵不可忘形,以打消其對后位的覬覦。

〈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壺〉製成年代,有唐、五代及宋等不同說法,但根據壺身花紋、雕刻技法,可確認是耀州窯作品。

楊效俊介紹,耀州窯起源於唐代京兆華原一帶,即現在陝西省銅川市範圍。耀州宋朝時有十一萬名工匠從事製瓷業,曾經爐火晝夜不息,有「爐山不夜」之稱。耀州窯是大陸西北地區製瓷業的代表,在當時與官、汝、定、哥、鈞五大名窯享同樣聲譽。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