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蘭縣龍潭國小教師廖世凱,七年前自掏腰包帶學生到電影院觀看紀錄片時,有小朋友告訴廖老師,這是第一次進到電影院,這讓廖老師與蒲公英志工社發起了「生命教育待用愛心電影票」活動。他們不靠政府補助,募集民間資源,迄今已有數千名的國中小學生受惠。
而今年五、六月間舉辦《出發》紀錄片觀賞活動,這部片是記錄超馬選手陳彥博的故事,非常具有生命教育意義。主辦單位也在電影結束之後,收到一百多件學生所撰寫的觀賞後心得。
宜蘭縣記者協會為鼓勵學生,從中選出十件優秀作品,給予公開表揚,希望透過媒體的力量,讓這樣有意義的活動得以延續。
教育是要從小扎根的,孩子們的可塑性也是最強的,也是關係著他們未來人格的養成,讓孩子們看勵志電影,反思人生的定位,以及遇到困難時該如何去面對,這是很重要的生命課題。而孩子們在動筆寫下心得感想時,在寫的過程中,等於又是一次的深化這樣的生命情懷,是很有意義的一項公益活動。
宜蘭縣記者協會本著社會責任來共襄盛舉,令人讚嘆;而不管是廖老師或其他一起參與這樣活動的老師,還有蒲公英志工社,他們也都在做淑世的工作,讓我們的社會更臻美好。
我們常說兒童是國家未來的主人翁,藉由看勵志電影,可以滋養這些孩子正向能量的生命幼苗,長此以往,誰說這不是點亮國家的未來希望呢?
雲蘇(高雄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