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卷《心經》,傳抄了千年。誦讀之人,不知輪迴了幾世?
圖/葉含氤
文/葉含氤
一卷《心經》,傳抄了千年。誦讀之人,不知輪迴了幾世?
到香港數回,向來只知此地繁華榮盛,不知大嶼山上尚有「心經簡林」寧靜景色。某日在網路看到照片,覺得很美,趁著到中文大學看展覽的機會,繞到此處一行。
大部分的遊人,多停留在昂坪商店街,要不就是到寶蓮禪寺上香看大佛。再走向更深的山徑,到心經簡林的並不多,也因此,沿途行人三三兩兩。時逢初春三月,道狹木長,一路總有蜂蝶在耳際嗡鳴,空氣瀰漫著雨後溼潤的泥土味。沿階的野花蔓草,毫不修飾地亂長一氣。在一個樹林隱密處,還有兩隻大黃牛低頭吃草,更添此處的郊野氣。
從寶蓮禪寺走來大概二十分鐘,就會看到占地頗廣的簡林。之所以稱作「簡林」,是因為遠望而去,一片一片的木柱樹立著,像放大的竹簡,人在其間,很是渺小。據記載,此地是世界目前最大的木刻佛經群。
「心經簡林」是由三十八片巨木柱排成「∞」的形狀,象徵無窮無限。每條木柱,均刻上《心經》字句,唯中間第二十三條木柱空白,意味讀到此處,要稍作休止。字,是國學家饒宗頤先生的字,法度圓澄敦厚,氣韻溫祥清樸,下筆雍容,收筆凝斂。一字一句,一木一柱,施施接續。
這巨木的質地是天然去雕琢,沒有光亮的人工塗層,而是保留樸樸實實的本色。多年來歷經風吹雨淋歲蝕塵染,難免有裂口剝落潮霉之況,但如此反而更顯得簡林與天地相融如一。
沿著簡林左側的山道,一路向上,一路讀經,從「觀自在菩薩」始,至「菩提薩婆訶」終。走一圈,即誦完一卷經文,跟著字跡,順著筆意,靜和的,端穆的,步步履履,緩緩行過。
它的建造是為祈福,不為觀光。當年香港遭逢SARS衝擊,饒先生起意以《心經》祈禱安康物阜,於是大嶼山上才有此景。
來這裡之前,本以為此地會如其他景點般人聲喧譁。然而一抵達,只見零星幾人,或在入口處休憩,或不疾不徐地仰望經文,閒步悠悠。如果有話要說,也都低聲輕語,寥寥幾句。看著自覺自律的人們,不禁由衷生起一股敬意,那是對「人」的本心產生的敬意。而人的自覺,則是源於走在簡林中,對「法」的敬重。
那日天陰雲低,偶爾飛落一束陽光,旋起旋滅。雲山霧氣,縈回靉靆,但因為是居高的山顛,視野反而無量而空闊。
千年前的經文,與今日的經文,殊無二致。我們讀著,寫著,一代傳誦過一代,為的不是榮華似錦過,而是只願人間清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