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課》
圖/時報出版提供
文/亞然
大數據的年代,其實是赤裸裸的年代。不管你躲在房門之後、瑟縮在牆角之下,你以為身邊沒有人就不會有人知道你在網路的足印,一切都是自欺欺人。
因為你的一舉一動,都記錄在案。在Facebook(臉書)創辦人祖克柏出席美國國會聽證會之後,發酵了幾個月的「劍橋分析」(Cambridge Analytica)事件,終於得到很多人的關注。八千七百萬用戶的個人資料外洩、給俄羅斯用來操控美國的選舉,甚至有媒體(英國電視台Channel4)調查發現,「劍橋分析」曾經「參與」過世界各地超過兩百場選舉。忽然之間,我們發現所謂個人私隱原來是如此公開。
不過這次Facebook洩密風波,最受關注的可能不是洩密本身,而是祖克柏在聽證會上和國會議員的一舉一動。當祖克柏坐在國會之中,就如電影《攻敵必救》中絲隆小姐的聽證會一樣給議員質問,傳媒最關心的是這位平時只穿灰色T恤和牛仔褲的三十三歲年輕富豪,如何請來專業團隊替他訓練對答,好讓這個不擅辭令的哈佛「畢業生」在國會上對答如流;媒體亦注意他的一身打扮, 那套深色西裝配上「Facebook blue」的領帶,代表他如何「從矽谷走出來」、如何尊重國會的規則。祖克柏肯定看過黃子華的《洗澡》,「做人沒公關?食──啦」。
關心完這些之後,我們終於將重點放在聽證會上的對答,我們感興趣的是那些耆英議員跟祖克柏的對話。如《尋秦記》一樣的穿越時空,要麼是祖克柏回到過去,要麼是耆英議員誤闖未來。整個對話裡面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肯定不是他們那一代人的了。
我們常常都說毋忘初衷,祖克柏的衣著、老人家的脫節都肯定不是初衷。那麼這次Facebook 事件的發生,我們身為使用者應該關注什麼?今次事件對Facebook、以至網路的使用有什麼影響?主流媒體大肆攻擊祖克柏及其公司的監管不力,就如出賣用戶的信任。《紐約客》(The New Yorker)的專欄作家Stephen Marche鬧得兇狠,文章劈頭就說:「Mark Zuckerberg has spent most of his adult life apologizing, but he hasn’t managed to improve much.」《華盛頓郵報》也列出了他從二○○三年創辦Facebook前身──Facemash時的「第一次道歉」,一直到現在這十四年來做出過的所有承諾和道歉。
上網是我們的習慣,但上網不看條款也一樣是我們的習慣。之前曾替一個網站進行翻譯,需要翻譯一大堆使用條款,當中最常提到的一句,就是「當你繼續瀏覽網站,就代表你同意以上的條款」,而那些條款很多時都寫明會使用,並且儲存你的個人資料。而魔鬼所在的地方,不是那些網站讀取、儲存我們的資料,而是數據放到網路上,就等於開放給駭客隨意盜用,這才是危險所在。
這次爆了一次小風波,以為可以引起人關注網路安全問題,但全世界的人似乎還是更關注祖克柏先生的衣著和表情。我們這些普羅大眾、嚴重依賴網路的人,沒得救了。
(本文摘自時報出版《孤獨課》一書)